气越虚,汗越泄!4种好物补气敛汗,让身体自带小空调~

马瑞荣医生 发布于2024-05-23 15:42 阅读量631

本文由马瑞荣原创



夏天流汗季来了。


不过,会不会还没到盛夏,你的汗也已经很猛了?


是的话,真的要好好注意了。今天,跟大家讲讲出汗那些事~



01

汗为心之液


“汗为心液”的说法最早可追溯到《素问·宣明五气论》的“五脏化液,心为汗。”其中内容包括汗为心之液,泪为肝之液,腺为脾之液,涕为肺之液,唾为肾之液。

 


而《黄帝内经素问·评热病论》有说了:“汗者,精气也”。中医有精血同源的说法,所以汗其实是身体血液的另一个形态。而心又是主血,这样我们就可以理解“汗为心之液”的说法了。

 

简单来说,就是汗=精=血



02

出汗出在哪?


出汗对我们身体有什么影响吗?首先我们得清楚人为什么会出汗:


1,散热,高温环境人体的体温自主调控,包括活动时骨骼肌的散热;

2,情绪应激,比如受惊吓;

3,副交感神经紊乱,引起盗汗。


第1种多为热汗,第2和第3种多为冷汗。


我们都知道皮肤作为人体最大器官,承担了重要的排毒功能。不出汗的人容易湿气重,得各种皮肤病。



那出汗太多其实也是不好的。出汗多的原因有两种:


1,身体为了排除多余热量而出更多汗;

2,皮肤毛孔的开关失控了。


中医说营卫失和。卫气作为保护我们身体的主力,管控着汗孔的开关,卫气足了,不怕外邪,汗孔得以打开,汗孔打开了,营血化汗得以向外排,同时也濡养皮肤。


出汗多的前提是汗孔开太大或持续不关闭,一种是卫气不足,只开不关,常表现为自汗虚汗;另一种是营血过旺导致卫气亢进,加强人体散热。


人体的水分是相对平衡的,出汗太多会影响体内阴阳平衡,比如现代医学里描述的电解质紊乱,影响内分泌代谢,所引起的表现有便秘、尿胆炎、口干眼干,甚至会发烧



03

5种情况要找医生


哪些情况下需要看医生呢?有如下5种情况的,就来找医生调理吧:

 

出汗且易受惊吓,时常感觉到心慌,这是心胆气虚

手脚心汗多,手总是黏糊糊,很可能是肾虚了;

稍微活动就满头大汗,这是整体气虚

身体局部出汗,比如左半边身子出汗,很可能是中风的前兆,速速就医!!!还有上半身出汗、下半身不出汗的人,是体内阴阳失调,大大的问题;

孩子一睡觉就出汗,半夜发现头上湿哒哒,这是内热兼体虚,不好好调理会影响长个哦。



04

出汗多如何补回去?


气虚在中医里面属于正气不足、磁场不强大,人怂声音小,不说自己热,也不觉得口渴,就是精神萎靡,顺带还有大便烂、小便频等问题,甚至性生活上还表现为早泄或者没有欲望,这就是典型的阳气虚,所以气虚出汗严格讲是阳气虚出汗。


汗液作为阴物质是个大迷糊,没有得到阳气的指挥乱跑了出来。所以这部分人如何补回去呢?有几个好物非常推荐:


1.龙眼肉




龙眼肉,归心、脾经,有补益心脾、养血安神的作用。适当食用,可以让因为出汗而虚掉的补回来。但无论新鲜的还是干品,别吃多,多了又上火了。


2.山药



山药的主要功效为益气养阴、补脾肺肾。山药的作用首先补气。气足了,卫气有依仗了,才能管理好体内水分外排。


其次补阴,肾阴脾阴肺阴都补,那么血管里的水分就充足了,补进去也不会再流水,故而达到了“补汗”的效果。


补汗不是把汗倒流回去,是补充人体还能再出汗的能力,避免汗出过多亡阴



此外,山药还是控糖的好东西,糖尿病患者控糖,根治的办法在于增加血管的水分,山药经常吃就可以给身体补充水分,曾有真实案例通过服用山药根治血糖高。


3.太子参



毕竟不修仙,所以我们也就不能吸收月光精华和晨露,还是老老实实从食物中摄入水分。小孩子气虚汗多,就太子参泡水喝



太子参性平,不热不寒,正好。每天泡水喝一壶,记得不能喝隔夜的太子参水哦(因为会变质)。

 

此外,我常对家长说,孩子发烧出了汗即补充电解质水,就可以避免长时间发烧所引起的精神萎靡。


4.西洋参



如果是你也是夜猫子一个,白天上班总是乏力,可以给自己准备点西洋参,西洋参和花旗参是同一样发东西,熬夜太多导致气阴两伤,西洋参完美适合。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