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稍微动一下就很容易出汗,吃饱了就犯困。明明没做啥,却感觉身体被掏空!
其实这样的“懒”是种病,叫气虚。
气虚的人特别没劲儿,能坐着绝对不站着,到哪都想瘫着,手脚,腰背,甚至浑身都软趴趴的。
快看看你有没有以下的烦恼:
平时容易累,懒得动,甚至懒得说话
容易气短(呼吸急促,接不上气)心慌
容易感冒,怕吹冷风
稍微走两步就出一头虚汗
如果你中了一条以上,那你很可能就是气虚了!
补气圣药——黄芪
气虚、湿气都离不开它
说到补气,那就不得不提黄芪了,它是中医处方中最常用的补气药,明代李时珍称其“为补药之长”,认为五脏之气都可以用它滋补。
作为药材,中医可以用它治疗各种慢性病,比如高血压、风湿病、糖尿病、便血崩漏、慢性肾炎蛋白尿、脑血管意外后遗症、肌无力症等。
作为食材,虚胖、湿气重、体质差、爱出汗等都能用它调理。
脾胃虚弱、食欲不振、食少便溏、肢倦无力等症,常与党参、白术、山药同用。
气虚下陷、内脏下垂,如脱肛、子宫脱落、胃下垂等,常与党参、升麻、柴胡等同用,方如补中益气汤。
表虚自汗,多用于体虚表弱所致的自汗。如表气不固,外感风寒而汗出,用黄芪配白术、防风治之,方如玉屏风散。
阴虚盗汗,可与生地、麦冬等滋阴药同用。
阳气不足所致的虚性水肿,并常与防已、茯苓、白术等合而用之,方如防己黄芪汤。
慢性肾炎水肿、脾肾虚者,常与党参、白术、茯苓同用。
用于疮疡久不溃破,有促进溃破及局限作用。痈疽久不穿头,常与皂角刺、当归、川芎同用。
用于疮疡溃破后,久不收口,有生肌收口之作用,且常配银花、皂刺、地丁等。脓液清稀,常与党参、肉桂等同用。
吃好这3道药膳,
补气血、消虚胖、解秋乏
黄芪作为“补气圣药”,其主要功效就是补中益气,常用于体质虚弱、容易疲倦、脉细无力者。日常多喝黄芪水,可使精力充沛,有效增强机体免疫力,而且黄芪补而不腻,搭配好了功效更强。
01
黄芪代茶饮:消除疲劳
【做法】煎水代茶饮即可,饮用时可添加大枣2枚或白菊花3克。
【功效】益气滋阴、清热降火、消除疲劳、增强免疫力,适合困倦乏力、气短,特别是经常熬夜的人群
02
黄芪粥:利水消肿
【做法】
黄芪切成片,洗净用纱布包好,置锅中加水200毫升熬10分钟,取药汁;
如前法再熬一次,收取药液待用;
锅中放清水约800毫升,投入淘净的粳米,中火上烧开,改用小火煮至米烂汤稠;
表面浮起粥油时放入洗净的陈皮、红糖,再煮5分钟即可。
【功效】补益中气,利水消肿。适宜于慢性肾炎、老年性浮肿等。
03
黄芪当归乌鸡汤:气血双补
【做法】乌鸡肉洗净切块,当归、黄芪洗净,加水适量,文火煮熟后调味食用。
【功效】可补益气血,固肾调精,适用于年老体弱、大病初愈、月经过多之气血不足、肾气亏虚者。脾虚气弱,体倦乏力、常自汗食少、易感冒者也可食用。
黄芪是药食皆宜、补气强身佳品,但服用黄芪也有禁忌,以下人群需要经过专业人士辨证、配伍后,才能使用。
补气养血的黄金组合,
大家记得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