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的夏天太难熬了,虽然三伏已过,但湿热依旧难耐。
当你出现这些症状时,中医提醒:你可能是脾胃虚弱、湿热缠身了!
秋季是以燥为当令节气,但有些人不管怎么“润”,都无法缓解秋燥症状,那么很有可能就是暑天遗留的“湿”在捣乱!
《黄帝内经》说:“秋伤于湿,冬必咳嗽”。如果入秋后不注意祛湿,致使脾伤于湿,就可能出现饮食不化、恶心呕吐、腹痛便溏、体弱倦怠等症,还可能为咳喘等病症种下病根。
健旺脾胃之气以加强身体营养既是对夏季损耗的弥补,也是满足冬季贮存体能、积蓄能量的需要。
需要强调的是,湿热并不是小事,尤其脾胃湿热。
一分钟脾胃湿热自测
头晕没精神,特别容易疲劳;睡觉容易打呼;
皮肤油腻,长斑起痘,或湿疹反复;
大便不成型,溏稀或者便秘;
口干口苦口臭,舌苔厚腻,舌苔边缘成锯齿状;
痰多咳嗽,总觉得嗓子不清爽;
阴部(囊)潮湿、瘙痒,白带有异味……
如果有以上任意2种情况,说明你已经顽固性湿气缠身了~
祛湿,刻不容缓!!
湿气的来源主要有两部分,可以分为“外湿”和“内湿”。环境气候导致的“外湿”,很多人饮食、起居、运动等不注意,导致脾虚,水湿淤积在体内形成“内湿”。
外部环境的潮湿如高温多雨的气候、住所环境、经常涉水接触潮气等等,容易形成外湿。
外湿无处不在,想要避免外湿伤人,生活中需要格外注意。
【建议】
①改善住所环境,尤其“返潮”季节,注意关紧门窗,利用空调等加强除湿;
②避免冒雨涉水,如果不慎淋雨,及时更换衣物,适量喝姜糖水;
③护好肚脐,神阙穴内通五脏,为人身气机之枢纽,必须重视。夜间最好用薄被盖好肚脐,空调、风扇不要对着腹部直吹。
现代饮食通常高油、高糖、重辣、重盐,这些重口味的饮食习惯都是助湿热的。
长期重口味,还容易让味觉变得更加迟钝,接着痰湿越来越重、内火也越来越旺,整个人都会陷入疲倦、肥胖、衰老、慢性病的恶性循环中……
【建议】
①喜欢吃甜的:可以用麦芽糖、冰糖、蜂蜜等来代替甜品满足需求,但要控制摄入量。
②爱吃冷饮的:可以加入温性的调料(如肉桂、生姜)来中和。
③口味重的:从少放调料开始,一步步来。通常坚持1个月,口味就会慢慢变淡,坚持3个月到半年,就能达到持久性的改变。
喝酒,是“湿热”的主要元凶之一。
很多人喝酒之后会口干口渴、小便黄、长痘,长期喝酒的人头面部,尤其是鼻尖总是红红的,就是湿热导致的。
【建议】
①湿热体质的人要尽量戒酒,男性1天饮酒不超过25克,女性不超过15克;
②喝酒前后多喝一些温水,可以泡一些葛根茶、蜂蜜水等,最大程度减轻酒毒的伤害;
③日常饮食多吃清热利湿、解酒毒的食物:绿豆芽、茭白、冬瓜等。
经常熬夜,肝得不到休息,导致肝胆湿热。《脾胃论》也指出:劳倦则脾先病。脾受伤,体内水谷运化受影响,自然会加重体内湿邪。
【建议】
①注意劳逸结合,最好每天23点前入睡;
②睡眠不好的人,晚餐一定要少油盐、少肉食。
此时正是祛湿的黄金期,四神汤就是中医著名的健脾祛湿食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