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现这8个症状,是心脏在求救,千万别忽视!

马瑞荣医生 发布于2022-10-18 09:50 阅读量3078

本文由马瑞荣原创



心脏

位于胸骨后侧偏向左的位置

大约重300g

相当于成年人自己拳头的大小



内部有四个空腔

上部两个是心房

下部两个是心室

心房和心室的舒张和收缩

推动血液循环全身



就像一个水泵

通过不停地泵血

将血液输送到全身各处

维持身体功能的正常运行


心房与心室之间均由瓣膜隔开,使心房和心室之间形成了“单向通道”,血液只能从心房流入心室,不能倒流。



流动的血液输送氧气和各种营养成分(水、无机盐、葡萄糖、蛋白质、各种水溶性维生素等)到身体的各个脏器、细胞,并带走代谢的终产物(如二氧化碳、无机盐、尿素和尿酸等),使细胞维持正常的代谢和功能。


此外,心脏还具有内分泌功能,能分泌一些物质来调节身体。





心脏要全天24小时无休工作,平均每天跳动约10万次,按平均寿命71岁计,心脏一生中将跳动约25亿次,工作量非常大。看似坚强,实则是一个脆弱的器官。



除了导致心脏病的肥胖、高血压等元凶,生活中其实有很多会被忽略的“伤心”细节。


01
气温过高/过低


高温让人体新陈代谢加快,血液中携带的氧气量减少,心脏负荷加重;大量排汗,易导致血液黏稠度升高,产生血栓、栓塞、动脉硬化斑块。


低温引起血管收缩,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引起血压增高、心率加快。此时,心肌容易缺血、缺氧,诱发心绞痛、心梗。


02
睡眠时间过短/过长


睡眠不足的时间持续5天,心脏功能就会减弱,增加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过度睡眠也会影响心脏健康。每天最佳睡眠时间为6~8小时



03
经常服用止痛药


长期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如双氯芬酸、布洛芬等),会增加心肌梗死和中风的风险,服用阿片类药物患心脏病的风险更高。


04
爱吃甜食


糖摄入过多会导致体内甘油三酯水平上升,增加血液黏稠度,加速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易导致心梗。



05
不注重口腔卫生


口腔中的致病菌会随着血流至心脏,导致心肌发炎。口腔健康状况差还会使血压产生波动,增加中风风险。


此外,运动过度、脾气暴躁、暴饮暴食、用力排便、吸烟酗酒等,这些生活中的小细节,也会影响心脏健康。





信号1
胸痛


胸部突然出现剧烈、紧缩、压榨性的疼痛,且感到透不过气时,要引起重视。



如果胸痛伴有放射到肩膀、手臂、颈部或下颌部的疼痛,一定要及时到正规医院检查就诊。


信号2
胸闷


如果觉得胸口有被重物压着的闷压感、或闷痛不适感,喘不过气、全身大汗淋漓、脸色苍白,休息一会儿也不能缓解,最好立即拨打急救电话。


信号3
心慌憋气


常感到心慌、憋气、呼吸费力,严重者可有鼻翼扇动、吸气时张口耸肩,以及胸骨上窝、锁骨上窝和肋间隙凹陷的表现。



例如爬一段楼梯就气喘吁吁,而曾经没有此现象,或一躺下就呼吸急促,应警惕心脏问题。


信号4
头晕或昏厥


头晕眼花和眩晕,可能是血管堵塞或心脏瓣膜疾病的征兆,如果伴有心悸,尤须当心。快速站立时出现头昏眼花,也可能是心脏异常的一个信号。


信号5
嗓子痛

嗓子痛、咽喉部辛辣感是心梗的一种非典型表现。



咽喉和心脏的神经由同一节段脊神经支配,当心肌缺血、缺氧时,产生的酸性物质及多肽类物质,会刺激神经产生疼痛,并扩散至咽部神经,往往表现为辛辣感。


信号6
过度疲劳感


如果你每天正常活动却感觉到异常疲劳,而且疲惫感似乎永远不会消失,可能是心力衰竭或冠心病的迹象。


若忽然出现明显的恶心、疲劳、怕冷、出冷汗等类似流感的症状,可能表明供血不足,应该考虑心脏是否出现异常了。


信号7
严重肠胃不适


心肌梗死也分部位,若是下壁和后壁心肌梗死,此处分布较多的迷走神经,与肠胃关系紧密,犯病时有可能会出现呕吐、拉肚子等类似胃肠疾病的症状。



如之前按消化系统疾病治疗无效,警惕可能是心梗的信号。


信号8
少尿伴下肢水肿


心脏负荷过重会导致静脉回流受阻,远端血管充血发生水肿。


多出现双腿水肿,水肿呈对称性,用手指按压小腿胫前明显肿胀处可出现凹陷,手指松开后,凹陷可持续存在一段时间;常伴有颈部“青筋暴起”、尿少、胸腔和腹腔积液等。





>>>>

健康饮食


日常饮食应确保摄入充足的水果和蔬菜,多选择未加工的谷物、瘦肉、鱼和豆类,同时一定要限制盐、糖和脂肪的摄入。



>>>>

规律锻炼,控制体重


规律、合理的运动不仅能强身健体,还能有效保证脏器功能,预防疾病。


一般建议每周至少坚持运动5天,每天至少30分钟,锻炼以慢跑、步行、太极拳、骑车等有氧运动为主。


>>>>

对烟酒say no


吸烟者心血管病发病率是不吸烟者的2~3倍,饮酒也要适量,越少越好。


>>>>

不熬夜


熬夜对心脏的刺激很大,要规律作息,尽量早睡早起。


>>>>

定期体检


普通人群每年要进行心电图检查,出现问题及时干预。


有各类心血管疾病、心源性猝死家族史等高危人群,最好每年到医院进行全面心脏检查。



- End -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