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案分享】马医生一则案例带你了解中医怎么治疗皮肤问题

马瑞荣医生 发布于2022-09-18 10:11 阅读量999

本文由马瑞荣原创

风疹问题


风疹

是指周身皮肤出现大小不等的疹块,时隐时现,此起彼隐,瘙痒难忍,呈现发作性的一种疾病。本病在中医文献中又名“疙瘩”、“瘾疹”,乃指其高起皮肤之形以及时隐时发的特点而言。古医籍对其证候的描述亦甚为详尽,如《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邪气中经,则身痒而瘾疹。”《医宗金鉴》亦指出:“初起皮肤作痒,次发为疙瘩,形如豆瓣,堆累成片。”根据临床特征,对照现代医学,本病类似药物、寄生虫、食物等过敏而引起的荨麻疹。




【病因病理】


1、外邪入侵 由于冷热失调,六淫外侵,风寒或风热之邪湿外客肌表,或因接触油漆、漆树及鼻闻花粉等特殊气味,肺卫受感,邪搏于皮肤肌腠之间,营卫之气郁结,发生风团疹块。


2、饮食不当 主要进食鱼虾、螃蟹等海腥食物,或过食醇酒辛辣厚味,以致脾胃受伤,运化失常,湿热内生,“脾风”逆于肌腠而成。亦有因食用某些药物而有引发风疹者。


3、体质因素 素质不强,脏腑功能失调,或因肺虚卫弱,以致常受外邪引发;或因脾胃运化不健,及肠道寄生虫病而致脾胃有病,易因饮食不慎诱发;或因素体血虚肝旺,易受情志刺激而诱发。


上述几个方面的因素,临床表现有时因人不同,甚为特异,但有时又可错杂相因。总的说来,其发病与个体素质密切相关,营卫空疏是致病的主要内在因素。因卫气虚弱,肌表不固,则风邪易乘。即《诸病源候论》所谓:“夫人阳气外虚则多汗,汗出当风,风气搏于肌肉,与热气并生痦蕾。”营血不足,血虚生风,或血分伏热,则常因感受外风引发,故又有称为“血风”者。尤其是转为慢性病时,由于病程迁延反复发作,风冷湿邪耗伤卫阳,或风热内郁,血分伏热久蕴,灼伤营阴,必致体气更虚,每因疲劳,稍感外邪即易发。


综上所述,说明风疹块虽然发生在肌表,但实与内脏病变有关,尤其与肺、脾最为密切,因“肺合皮毛”而“脾主肌肉”,肺主气以卫外,脾统血而藏营,若肺气、脾营亏损,肌表营卫之气失调,则每遇感随发。一般说来外邪客表者多以肺为主,饮食诱发者则主要在脾。







医案分享一


女,14岁


主诉:皮肤剧烈瘙痒,红疹。胃痛


现病史:无诱因突发急性荨麻疹一个星期,胃痛。


在当地中医院开药吃两天无效,转西医皮肤医院看,开了氯雷他定片,甲泼尼龙片,盐酸西替利嗪,丙酸氟替卡松。得知是激素药之后不敢服用。再寻中医治疗


四诊:体胖,白苔稍厚腻,痛苦面容。皮肤红斑明显,剧烈瘙痒。胃脘疼痛。脉弦滑。



中医诊断:胃痛,风疹。


治疗方法:甘草泻心汤加减两副。


结果一副后反馈,胃仍然痛,但是红疹瘙痒明显减退。




治疗前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服用中药两天后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患者反馈:皮肤已好的差不多,胃痛症状也有缓解,至今无复发症状。



【结语】

本病以周身皮肤突然瘙痒起疹块为特征,时隐时发,病因可因人而异,主要与气候、花粉与油漆等特殊气味及饮食,包括海腥发物、药物有关,每于卫气不足或营血虚弱情况下发生,统属风证范畴。治疗以治风为要,根据夹热、夹寒、夹湿的不同,在祛风的基础上,配清热、散寒或化湿之法。久病多虚,气虚当益气固表,血虚配养血祛风为治。


凡有本病反复发作史者,须注意汗后不可露卧当风、贪凉浴冷,要注意气候变化,调摄寒温,防止发作。已知某些气味可以诱发者,尤应避免接触;若因某些特殊药物或辛辣刺激食物,如酒、葱、蒜、辣椒、皮蛋、魔芋及海腥发物(鱼、虾、螃)等引起发作者,均应禁忌。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