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肠息肉
常出现在体检报告里
这“肠息肉”到底是什么?
跟癌症有关系吗?
要不要动手术?
今天,我们来扒一扒“肠息肉”
肠息肉,就是肠道黏膜表面突出的异常生长组织,在没有病理分型前,统称为“息肉”。
通俗地说,就是肠道上长了一些“肉疙瘩”。
肠息肉很常见,做肠镜检查的人群中,大约15%会发现息肉。其发生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上升,并且男性更为多见。
人体的整个消化道都可以有息肉生长,其中以结肠和直肠息肉最多,小肠息肉比较少。
肠息肉的形态大小不一,小的只有几毫米,大的可有数厘米。有的长得像蘑菇,有的像桑葚,有的则像小山包......
数量上,从1个至数个不等,甚至整条肠子都是,达百粒以上,如家族性息肉病。若某一部位有两个以上的息肉,就是“多发性息肉”。
① 年龄
肠息肉的发病率随年龄增大而增高。
② 饮食
长期进食高脂肪、高蛋白、低纤维性饮食者肠息肉的发生率明显增高。
③ 生活习惯
吸烟饮酒、运动减少、熬夜、肥胖。
④ 遗传
肠息肉的形成与基因突变和遗传因素有密切关系,突变基因可以由父母遗传给后代子女,在遗传机会上男女是均等的,没有性别的差异。
⑤ 炎症刺激
直肠粘膜长期被炎症刺激,可引起肠粘膜的息肉生成。这是由于肠粘膜的炎症充血水肿,糜烂溃疡愈合之后,导致疤痕逐渐收缩,形成息肉状,又由于慢性炎症刺激,致腺体阻塞,粘液潴留而发病。
⑥ 粪便、异物刺激和机械性损伤
粪便粗渣和异物长期刺激肠粘膜上皮,以及其它原因造成直肠粘膜损伤,使细胞出现异常增生,形成息肉。
⑦ 其他疾病
如糖尿病,有研究显示,糖尿病人群结直肠癌发病率明显高于健康人群。
肠道息肉有没有癌变风险、切除有没有好处,要根据肠息肉与肠壁的连接方式、大小、范围、数量、形态、病理分型,以及家族肠道肿瘤史等来判断。
息肉主要分为两种:
1.非肿瘤性息肉,如炎症性或增生性息肉、幼年性息肉、错构瘤性息肉;
2.肿瘤性息肉,如腺瘤性息肉、锯齿状息肉、遗传有关息肉综合征。
非肿瘤性息肉
一般是炎症刺激黏膜引起
恶变倾向比较低
通常治疗原发的肠道疾病后
(如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
大部分会自行消除
定期复查就行,不一定要切除
腺瘤性息肉
腺瘤性的息肉就要注意了
腺瘤性息肉属于癌前病变
随着病情发展
有的会恶变成肠癌
它们分为很多型
一般来说
直径越大、里面含有的绒毛越多
恶变的风险越高
一般都需要切除
尤其是在肠道表面水平生长的扁平型息肉(侧向发育型肿瘤),其癌变速度跟普通息肉不同。
普通息肉有相对明显的突起,比较容易发现和切除。
而这种扁平的、侧向生长的息肉,像地毯一样“趴”在肠壁上,不易被发现,也不好切除,癌变的发生率相对要高一些。因此,这种息肉就像埋在肠道里的“定时炸弹”,需要尽早发现,及时治疗。
研究显示,95%结直肠癌都是由肠息肉转变而来的。
息肉癌变的过程为:小息肉→腺瘤→高级别瘤变→结直肠癌。
一般来说,从良性息肉到癌变,需要5~10年的时间。
所以,越早发现并积极治疗,就越有机会将癌症扼杀在摇篮里。
肠息肉的大部分患者
几乎没有任何表现
小部分患者会出现
便血、黏液便、里急后重、腹痛、
息肉脱出、排便习惯改变(便秘、腹泻)、
大便形状改变(如大便变细)及贫血等全身症状
但总体来说
症状都不明显
判断自己是否长了息肉的最佳方式
就是去专业的医院做
肠镜检查
肠镜检查是发现肠道疾病的金标准!
建议40岁以上人群,即使没有不适也做一次肠镜筛查,根据检查结果和相关病史决定后续检查频率。
高危人群则应根据医生建议,提前开始筛查的时间,并增加检查频率。
一般来说
以下这些人群容易高发
↓↓
多吃低脂高纤维食物,如韭菜、芹菜、地瓜、新鲜水果等;尽量少吃红肉,减少辛辣等刺激性食物的摄入。
因为猪肉、牛肉、羊肉等红肉含有亚铁血红素、亚硝酸盐和高温烹饪时产生的杂环胺混合物,这些物质都有可能引发肠息肉。
每年做一次体检。
一般来说,从40岁开始,无论男女、无论是否有症状、无论是否有危险因素,都要做一次肠镜检查。
戒烟酒,养成及时排便的习惯,减少肠胃负担,保持体内消化系统的良好规律,提高身体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和新陈代谢的效率。
研究表明,肥胖人群发生肠息肉的风险更高,该类人群往往缺乏锻炼、体质较差。
建议大家养成规律运动的习惯,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尤其要将体重控制在合理范围内。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