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熊孩子的坏习惯有很多
其中让家长“深恶痛绝”的就是
咬指甲!!
孩子为什么爱咬指甲?
有人说是缺了某些微量元素
有人说是肚子里有蛔虫
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咬指甲
也称咬指甲症或咬指甲癖
一般指反复咬指甲的行为
在3~6岁儿童中最为常见
多数儿童随着年龄增长
咬指甲行为可自行消失
少数顽固者可持续到成人
如果孩子只是偶尔咬两下指甲
那么无需过于担心
但如果孩子频繁咬指甲
并且经常把指甲咬得特别秃
甚至没指甲了也改不了咬指甲的习惯
就需要尽早带孩子就医
爱咬指甲的原因
主要有以下几点
↓↓↓
1、缓解内心的紧张和焦虑
当面临紧张或焦虑的情况时,咬指甲能缓解紧张和焦虑的情绪。
比如:父母吵架的时候、突然要适应新环境、受到父母或老师的批评等等。
在这些情况下,孩子的情绪需要找到出口,咬指甲是一个非常简单易行的操作,久而久之就会变成下意识的行为。
2、分散注意力
有的孩子第一次咬指甲可能是由于饥饿或身体不舒服,为了分散注意力而咬指甲,结果意外发现没有那么难受了。
以后每当有类似情况出现时,就会不自觉地通过咬指甲来分散这些不适的感觉,从而形成习惯。
3、口唇期没得到满足
根据弗洛伊德理论,0~1岁这个年龄阶段为口唇期,主要通过口唇活动探索世界及满足心理的欲望。
如果这一阶段没得到满足,长大后就容易出现嘬手指、咬指甲等行为,来弥补口唇期未被满足的心理需求。
4、排解孤独无聊
有些孩子咬指甲可能是单纯出于无聊,或是感到孤独时的一种自我安慰。
5、模仿行为
有的孩子看到家长或在学校看到同学有这种行为,自己不知不觉中就会受到影响。
指甲下藏着各种细菌
指甲下面的污垢里有大约40亿个细菌,尤其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如果进入伤口,会导致皮肤感染,如疥疮和脓肿。
所以,除了不要咬指甲之外,也不要抠脸、抠牙、抠耳朵、抠鼻子……
口腔会成为细菌天堂
早在2007年,土耳其科学家就做了“咬指甲对口腔细菌是否有影响”的测试。
他们对少许唾液取样,检测一些细菌的浓度,如会导致腹泻和呕吐的大肠杆菌等。结果发现76%爱咬指甲的人的唾液检测呈阳性,只有26.5%的人呈阴性。
咬指甲伤害牙齿、牙龈
过于频繁的啃咬手指会影响牙齿健康,比如常见的牙齿咬合不齐、牙齿松动、地包天;指甲碎片残留在牙龈中,还可能造成牙龈炎或牙龈脓肿。
有一个极端的例子,某个孩子一个位置的牙龈总是肿的,去医院检查发现,牙龈里卡着6块指甲碎片。
指尖很容易感染化脓
咬指甲会对手指周围皮肤造成伤害,导致细菌很容易进入,造成指下感染等。
大部分急性感染性甲沟炎就是这么来的。这是由于皮肤表面的金黄色葡萄球菌细菌进入皮肤上的小创口。它可以用药物治愈,但大多数情况下要接受一个看着很吓人的外科手术。
可并发寄生虫病及慢性肠胃炎
手指尤其是指甲缝会非常容易沾上细菌、寄生虫等,在咬指甲时,病菌会借此机会进入口腔引发感染,如肠炎、痢疾、蛔虫病等。
很多小孩喜欢咬指甲,由于多种寄生虫反复交替感染,常导致营养不良,发育欠佳。
有些孩子表现为身材矮小,第二性征出现迟缓,以致许多家长误以为缺乏某种元素。部分患儿虽营养状况良好,但也经常闹肚子,夜间磨牙等。
甲床受伤,指甲可能不再生长
长期咬指甲会损害甲床,可导致手指头粗短变形,而且只有健康的甲床才能生长出指甲。
影响性格
如果孩子咬指甲时经常被家长批评,或被同学取笑,就容易产生自卑感,久而久之会对性格和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想要戒掉咬指甲的习惯,就要从根本上找到咬指甲这种行为习惯的触发点。
比如是在焦虑的情况下容易发生还是出于无聊,通过长期的观察,或是引导孩子自己记录下每次咬指甲时的时间、地点、情景、心情等。
找到原因,从而有针对性地对环境加以改善。
发现孩子咬指甲时,家长一定不要指责、强行制止或是惩罚。
因为孩子咬指甲多数是下意识的,他们自己也没办法控制,责备只会加重他们的焦虑,甚至加重咬指甲的行为。
正强化不失为阻止儿童咬指甲的好办法。注意观察孩子没有咬指甲的时候,比如在画画或玩玩具,及时表扬孩子当时正在做的事,适当给予奖励。
如果主观引导未能见效,可以尝试借助外力的方法。
在指甲上涂上苦味的东西,如苦瓜汁等。这样孩子在每次咬指甲时,就会产生不愉悦的感觉,从而减少咬指甲的频率;
及时修剪指甲,让手指没有咬下去的余地;
直接戴上手套等。
对于小一点的孩子,可以在他们咬指甲时,给他们一个玩具抓在手里,分散他们的注意力。
对于大一点的孩子或大人,让手忙起来,是一个简单易行方法。
如果在尝试了前面几种方法后,却没有任何好转时,可以向专业的心理医生等寻求帮助。
此外,若已经出现指甲病变,如停止生长、周围感染等情况,则需要及时去医院就诊,如有必要进行药物治疗。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