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患者吃不饱总是饿?教你7招应对

马瑞荣医生 发布于2022-08-19 09:17 阅读量3888

本文由马瑞荣原创

糖尿病患者在控制饮食时

常常会被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困扰

饿!很饿!非常饿!



但又不能多吃

因此

常常陷入两难境地


得了糖尿病为什么会特别饿?

难控制饮食怎么办?



01

糖尿病患者为什么容易饿?



1
高血糖


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分泌或作用机制存在障碍,一方面表现为进餐之后血糖出现明显升高,另一方面由于糖分未能得到有效转化,体内细胞仍然缺少足够的能量供应。于是,调控中枢就会经常错误的发出饥饿信号,产生饥饿感,患者因此大量进食,血糖水平越是失控,病情就会越发严重。




2
低血糖


大脑正常运行需要足够的葡萄糖,如果人体血糖低,脑细胞能量不足,大脑就会发出信号,人体便出现“饥饿感”。


糖尿病患者出现低血糖,轻则表现为饥饿、头晕、乏力、心慌等,重则中枢神经系统受损,导致昏迷,甚至死亡。



3
摄食中枢活跃


正常人空腹时动静脉血中葡萄糖浓度差缩小,刺激摄食中枢,产生饥饿感摄食后血糖升高,动静脉血中浓度差加大(大于0.829mmol/L),摄食中枢受抑制,饱腹中枢兴奋,摄食要求消失。



由于糖尿病患者组织摄取利用葡萄糖能力下降,虽然血糖处于高水平,但动静脉血中葡萄糖的浓度差很小,组织细胞实际上处于“饥饿状态”,从而刺激摄食中枢,引起饥饿、多食。



02

7招应对饥饿感


1
主食要吃够

主食是机体热量的主要来源,不能吃得过少。一般来说轻体力劳动者每日主食约为300~400,重体力劳动者每日则应达到500克以上



晚餐可用杂粮代替细粮做主食,如豆类、燕麦、荞麦、玉米、小米等,既可增加饱腹感,又不会快速升高血糖,能减轻胰岛细胞的负担。


2
多吃易产生饱腹感的食物

如蔬菜等,每次进餐前先吃蔬菜,然后再吃正餐,以增加饱腹感,延缓胃的排空。


这类蔬菜有:油菜、小白菜、生菜、莴笋、芹菜、蕹菜、苋菜、菠菜、茭白、苦瓜、黄瓜、冬瓜、南瓜、西红柿等。


3
少量多餐

计算好每日饮食总量,分配到4~5餐中,白天每3~4小时进餐1次,睡前1~2小时少量加餐,可以选择低糖、高纤维或含蛋白质高的食品,如西红柿、黄瓜、牛奶、鸡蛋等。



这样既能避免餐后高血糖,又可减轻饥饿感。


注意脆性血糖,1型糖尿病患者或者血糖控制不佳者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尽量定时定量定餐,三餐外不额外加餐。


4
细嚼慢咽

吃饭速度宜放慢,细嚼慢咽,这样也会降低食欲。每口食物咀嚼20~30下,把每餐进餐时间控制在15~30分钟左右。


5
荤素搭配

糖尿病患者饮食应该丰富食物种类,平衡饮食,荤素搭配。


很多糖尿病患者都不敢吃肉,怕会引起血糖升高,但其实,肉类可以提供脂肪和蛋白质,这些都是人体必不可少的。建议以瘦肉为主,且“白色”的肉,如鱼肉、鸡肉等优于“红色”的肉,如猪肉,羊肉等。


多样化的食物可以满足人体每日营养的需要,同时消化吸收所需的时间也更长,不仅有助于消除饥饿感,还有助于降低餐后血糖。


6
身边常备零食

在身边常备一些糖果、饼干和无糖饮料,防止低血糖反应。


如果有饥饿感,建议先测血糖,如果血糖低于4mmol/L,立即进食,进食后再测血糖,如果血糖高于4mmol/L,有可能是“假性饥饿”,暂不进食。一旦出现乏力、大汗淋漓等低血糖症状可进食,尤其是注射胰岛素的患者,更容易出现低血糖。



7
服用药物

如果上述方法仍不能减轻饥饿感,可适量服用芬氟拉明或康健钠等来抑制食欲。药物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 温馨提示 #

糖尿病患者在最初控制饮食时,出现饥饿感是很常见的,这种情况随着糖尿病治疗的深入,血糖情况逐渐好转后,饥饿感就会逐渐减轻。


在饮食控制时,要循序渐进,逐步适应,切不可猛增猛减或太过苛刻,一般用一个月时间来逐渐调整饮食结构较为合理。





- End -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