哎呦胃!什么是幽门螺旋杆菌?

王利明医生 发布于2023-01-02 13:11 阅读量10185

本文由王利明原创

在我国,幽门螺旋杆菌的感染率高达50%,这是一种专门寄生在胃粘膜组织中的细菌,感染后常引起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等疾病,是世界卫生组织列为的第一类生物致癌因子。研究发现,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者患胃癌风险比普通人高3-6倍,它有如此高的感染率和危险性,我们应该了解一些它的致病机理,来更好的防范它。


分类

      幽门螺杆菌是革兰染色阴性,菌体呈弧形、S形或螺旋形,有鞭毛,运动活泼,无芽孢。该菌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不强,对干燥和热均很敏感。各种常用的消毒剂很容易将之杀灭。

传染源

      目前认为幽门螺旋杆感染者为传染源,通过人——人途径传播。


传染方式

      主要通过人与人之间粪-口传播和体液传播,不卫生的饮食习惯是幽门螺旋杆菌传染的主要传播路径。

      食用或饮用感染者粪便污染的食物和饮用水、与感染者之间的亲密接触(接吻)、接触感染者的唾液,呕吐物和粪便,不洗手进食。这些都可能导致幽门螺旋杆菌感染。


发病机制

1、幽门螺旋杆菌可以释放细菌型血小板激活因子,促进表面毛细血管形成血栓而导致血管堵塞、黏膜缺血,从而破坏胃十二指肠黏膜防御屏障。


2、分泌游离氨生成尿素酶和裂解胃粘膜的蛋白酶和其他的磷酸酯酶破坏胃粘膜屏障,并且它还可以分泌特殊物质使胃酸分泌增加,破坏胃部黏膜。


3、趋化中性粒细胞,产生次氯酸,在氨的作用下合成一氧化氯,两者都可破坏黏膜上皮细胞,产生胃溃疡。

      幽门螺旋杆菌可在肠道黏膜中长时间感染,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不会因为时间推移而自愈,只有通过药物治疗才能根除。儿童和成人都可能感染,但大部分感染者不发病,只有小部分发展为消化性溃疡和胃炎。但是目前无症状不代表之后不发病,感染始终是胃溃疡和胃炎的危险因素。


注意癌变风险!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所引发的胃溃疡如果没有得到及时的治疗,胃溃疡可长期存在,小部分的长期的胃溃疡患者可能发生癌变,癌变来自溃疡边缘的黏膜上皮或腺体,不断反复破坏再生,产生黏膜上皮化生(癌前病变),最终导致胃癌的发生。而十二指肠溃疡几乎不产生癌变。


症状

大多数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患者没有明显症状,小部分患者有特异性症状。

1、上腹部不适症状,包括消化不良、腹部胀满不适、胸骨后及上腹部烧灼感、反酸及烧心、轻度的恶心及干呕等。


2、口腔局部症状,不明原因口臭,根除幽门螺杆菌之外,必须注意定期清洁口腔及牙齿,防止口腔黏膜内细菌定期引发感染症状。


3、幽门螺杆菌容易伴发慢性胃炎尤其伴有糜烂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等疾病,可能会有消化道出血、腹痛、腹胀等症状。


4、此外,少部分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有肠道不适表现腹部隐痛,但原因和机制还不清楚。


检查

      胃镜检查是幽门螺旋杆菌最直接、最简单的检查方式,胃镜检查可以便于医生直观的观察胃粘膜的病变、有无溃疡和出血。还可以钳取胃部黏膜组织进行培养检查,检查是否有幽门螺旋杆菌的感染。并且可以检查上消化道的有无病变和癌变情况。

      综上所述,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症状复杂多样,而且感染者不一定会有明显的症状产生,仅凭症状来诊断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是不可取的,长期有上述幽门螺旋杆菌症状的患者,请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胃镜检查来明确诊断,如果明确诊断为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患者请及时就医。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违规、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本文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和治疗的依据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