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笔记1“永远不要比你的来访者更积极”

刘龙医生 发布于2023-11-27 14:44 阅读量656

本文转载自李晓白

“永远不要比你的来访者更积极”,这个原则可以视为焦点解决短期治疗(SFBT)的核心,其背后,包含了SFBT一系列重要的思想,例如:尊重来访者的知觉(perception)、时刻在来访者的参照框架(reference frame)中进行探寻、永远贴近来访者的需求(而不是咨询师或其他人的需求)、相信“来访者是自己的人生导师”以及“后退一步引导”(leading behind one step)(而非咨询师在前面引领)等。咨询师通常会比来访者更主动,而且,对于缺乏治疗动机的青少年来说,动机会谈(MI)有时可能是必要的。然而,因为SFBT中的咨询师保持一种中立和不评价的态度,因此,不会去假设咨询师有更好的方法去改变来访者,事实上,SFBT坚持认为改变的资源和能力潜藏在来访者内心当中,来访者只是抱着一种好奇和“未知”(not knowing)的态度去“挖掘”来访者内心的这些资源而已,因此,SFBT的咨询师不会积极主动地去为来访者设定改变的目标(事实上,咨询师并不知道来访者的目标),也不会告诉来访者哪些是他/她需要做的或不需要做的(因为只有来访者真正知道自己的需要)。所以咨询师不会积极地去引领、指导、教育来访者什么是对和什么是错的,更不会把咨询师自己或其他人的愿望(目标)、价值观强加给来访者,从这个意义上讲,SFBT是真正“以来访者为中心的”。


咨询中常见的问题是,咨询师比来访者更积极主动,某种意义上说,更焦虑和急迫,这回导致很多的问题,特别是对于青少年,这会导致咨询师失去耐心,导致咨询师急迫地、无意识地把自己或其他人(例如来访者的家长或老师)的愿望错当成来访者的愿望,导致咨询师把自己没有很好地“贴近”来访者的意愿而产生的不合作行为理解为来访者的阻抗,这些会进一步失去来访者的信任,从而导致治疗的失败。


举我自己咨询的例子来说明一下:如果来访者目前没有减少每天玩儿游戏的愿望,我不会建议他/她克制玩游戏的冲动,如果来访者没有马上回到学校的想法,我也不会跟他/她谈论上学的问题。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咨询师什么都不做,只能被动地等待,这也不意味着如果来访者出现令人担心的危险的想法和行为,咨询师可以听之任之。在必要的时候,咨询师要保持基本的原则、权威性以及相应的处理措施。重要的是,在大多数情况下,咨询师要相信:每一个来访者都有向善和向好的愿望,咨询师需要做的是察觉和捕捉到这些愿望(它们是独特的,个人化的),贴近这些愿望,创造良好的咨询氛围、通过有效的提问(而不是指导和教育)来让这些愿望(通常这些愿望是被家长、老师极度忽视了的)一点点地表达出来。


“永远不要比你的来访者更积极”,让咨询师真正放下自己的思维定势、知识框架以及先入为主的态度,真正地去倾听来访者内心的呼声,保持一种好奇、真诚而又清澈而平静的心态与来访者共情,这一点,反映了SFBT作为“后现代”治疗流派的核心特征,这个特征与传统的咨询认为存在着一个好与坏的标准、咨询师掌握正确的方法并具有改变来访者人生的权威性的观念是相反的。这也是我喜欢SFBT的主要原因。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