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无止境:一周的哈佛学习与感悟

陈静瑜医生 发布于2024-11-04 11:51 阅读量396

本文由陈静瑜原创

哈佛之行


我从10月28至11月1 在Harvard T.H. CHAN School - Boston学习如何做临床研究一周,今天2日凌晨飞机回家,3日顺利回到国内。按照习惯,在飞机上写短文,记录我的哈佛之行。

对我来说,85年苏州医学院本科毕业,以后在南医大读再职研究生,基本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临床上了,在2001年赴加拿大多伦多总院学习肺移植,23年来主要精力也都放在临床肺移植上了,在中国做医生不容易,既要临床、又要基础研究,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你的职称评审、向上进升机会才能更多。

 

我1985年大学本科毕业直接工作,40年的工作,一些有限的研究基础,也是一边工作一边学习,这次浙大二院安排临床一级科室主任赴哈佛学习,对我也是一个好机会,学海无涯,可谓活到老学到老,更何况感觉自己还年轻,需要充电学习。这次的学习班组织的非常好,上午9:00—15:00学习,内容围绕着如何做临床研究开设课程,中午半小时午餐,然后下午2个小时分别组织大家参观哈佛的医院,我们参观了Massachusetts General Hospital,Boston children’s Hospital, Brigham and women’s hospital,DANA-Farber 癌症研究中心,也有机会和对方专家进行沟通交流。



我这次一到波士顿,就了解到波士顿也做肺移植,所以我就和二个医院的肺移植中心主任发了邮件,希望和他们进行交流,Brigham and women’s hospital 的肺移植中心Nirmal Shyam Sharma主任给我回了邮件,约定时间希望和我交流。今年美国的肺移植发展更快,不同地区脑死亡供肺利用率在35-55%,尽量美国单中心最大的肺移植数量在150例左右,但全美每个洲都有几个成熟的肺移植团队,据他介绍今年美国肺移植总量可以达到4000!真是非常惊人的数字,2023年全美3000例肺移植。我国2023年959例肺移植,今年的肺移植估计难以达到1000例,尽管我国2015年开始进入器官捐献及移植的新时代,我国器官捐献移植体系得到世界同行的高度认可,我们的肺移植事业也是得到了迅速发展,但肺移植在全国发展不平衡,在肺移植的科普上也仍然要提高,甚至医生同行对肺移植也不了解,许多病人失去了最后救治的机会。我一回国,就收到病人父亲短信,一位儿童才来医院评估肺移植,一周不到就因为心衰走了,唉!真的难过。



Brigham and women’s hospital 2023年完成60多例肺移植,只有一位胸外科大夫做肺移植,他平时除了带fellow 做肺移植,还做一些普胸手术,我开玩笑的说你要24小时待命做肺移植也很辛苦,但他平时也不搞研究,简简单单做好临床,他纯粹临床做好了,其他也没多大工作压力。肺移植中心主任Nirmal Shyam Sharma是位呼吸科大夫、副教授,他既做临床,管理术前术后病人,又有一个肺移植的基础实验室,他也对我们非常友好,主动提出今后可组织一起线上的肺移植讨论,共享一些疑难病例,也希望有机会访问我们医院。结束交流后我们又去参观了他肺移植实验室,有日本的fellow 做小鼠的肺移植模型,目前正在研究慢排CLAD。



这次在波士顿,我很庆幸见到了我医学院一起长跑的胡启跃学长,他们夫妻是医学院同学,结婚成家后在美国创业,现在他在波士顿做医生,他夫人在哈佛做心血管基础研究,毕业40年后校友相见,大家深有感概,晚上夫妻两人特地请我吃了波士顿龙虾大餐,通过交流,他们切身的经历也让我对美国医疗体制有了更多的了解,美国良好的社区医疗转诊机制值得中国学习。



2021年7 月1日我被浙二王建安书记引进,兼职肺移植主任,无锡、杭州两地奔波,工作以来深深感受到这个155年历史的医院,有着非常深厚的的文化底蕴及临床、科研氛围,医院的学科发展也是一步步走国际化道路,我平时忙于肺移植,和医院其他科主任接触少,这次在一起一周,也有了更多的了解,也是又一种收获吧。



学习期间我就地取材,用学习课程的封面纸,钢笔手绘了一幅素描,其中用棉签画了部分阴影,我们学员签字送给了学习班项目负责人Hoffman教授,他先后三次来过中国,也在浙大医学院讲过课,对中国也很友好,这次学习我们和授课老肺也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希望今后可以继续下去。



今天回到国内,明天周一在无锡门诊,接下来周四在杭州召开2024中国国际肺移植会议,相比较2019年在无锡召开的首届国际肺移植会议,这次会议来的欧美、亚洲肺移植团队更多,希望世界同行了解中国,也让我国的肺移植走向世界。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