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喝水后就想小便,或者半天不去厕所的人,都可能属于正常现象。一般来说有以下6类因素会影响排尿的间隔时间:01 膀胱容量
膀胱是储存尿液生成尿液的重要器官。正常情况下,人的膀胱容量为300~500毫升,但也有些人可能只有200毫升左右。
膀胱体积小的人尿液储存量少,稍微有尿液产生就会刺激膀胱产生排尿的信号。02 括约肌功能
括约肌用于控制膀胱的松弛功能。当括约肌松弛时,膀胱的储存能力就会较差,因此无法储存过多的尿液,导致排小便的次数增加;而当括约肌紧绷时,膀胱具有较大的储存容量,饮水之后代谢时间较长,因此,上厕所次数减少。
03 喝水习惯
有些人平时不习惯主动喝水,非要等到特别渴了才会去喝,时间久了膀胱也会适应缺水的环境。一旦有水分流入,膀胱突然受到刺激,就会产生尿意。
04 排尿习惯
不少人因为工作或学习的原因,有长期憋尿的坏习惯,但这会使膀胱内壁的敏感性降低。
而一旦膀胱敏感性降低,即便膀胱中已经有充盈的尿液,也不会产生很强的排尿感。不过要提醒大家:憋尿不是啥好习惯,要趁早改掉。05 出汗量
天热时出汗多,体内的水会更多地以汗液的形式被排出体外。因此,夏天喝水多却排尿少,也是种正常现象。
而当气温降下来,或者你总是待在空调房里,汗液蒸发少了,大部分水分排泄的工作交给了肾脏,尿液就相对比较多了。06 压力情绪
长期处于精神高度紧张的状态,会增加肾脏的负担和压力,从而促进尿液的产生排出。
精神压力过大的人排尿次数增多,夜尿频繁,平时一定要学会疏导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