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闭症孩子眼中,妈妈是怎样的存在?
王波医生
发布于2022-11-13 08:55
阅读量123
本文由王波原创
在热播纪录片《早餐中国》中,嗦粉男孩形容自己的父母时,脱口而出:“那个长得像猴子的是我爸,长得像猫头鹰的是我妈。”
无独有偶,在短片《我的动物妈妈》中,一个自闭症小女孩,也形容自己的的妈妈是猫头鹰、哈巴狗、啄木鸟、鹦鹉......这部短片虽然只有短短4分钟,却把自闭症家庭的酸甜苦辣演绎得淋漓尽致。在短片中,这个自闭症小女孩不善言辞,所以用图画记录下自己心目中妈妈的样子。在她稚嫩的笔下,妈妈化身成为各种各样的动物,陪伴着自己成长。我的妈妈,是一只爱哭的哈巴狗。一张薄薄的纸,就能让她流泪……可是,小女孩不知道的是,这张纸是她的自闭症诊断书!那天在医院里,当妈妈得知女儿被诊断为自闭症时,无助地蹲在走廊上,眉头紧皱,掩面痛哭。她丝毫不顾周围人异样的眼光,只是默默用手背擦拭着眼角的泪水。她的内心,大抵是绝望的。在那份诊断书上,显示孩子存在交流障碍。可近在咫尺的女儿,却不明白这轻描淡写的文字意味着什么,也不理解妈妈为什么哭。她依旧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有规律地摆动着双腿玩儿,还瞪着大眼睛无辜地盯着妈妈看。一天,妈妈骑车带着女儿,一边行驶,一边不停地喊着:“小汽车、小汽车......”回家后,妈妈又指着电视机上的动画片,拽着女儿的手,告诉她这是“电视机”。哪怕出门买水果时,妈妈也会拿起小摊上的苹果,让女儿跟着自己念“苹果、苹果”。一个简单的词语,别的孩子教两三遍就会了。可自己的孩子却要教两三百遍,还不一定会。有一次在餐厅吃饭,周围播放着儿歌,一群孩子欢乐地念着歌词。妈妈听到后,伸长脖子好奇地望着他们,想了解他们在做什么。回家后,妈妈便播放起同款儿歌,手舞足蹈地给女儿表演起来。当念到“小兔摘椰子”时,她晃动着双手,模仿着小兔的动作,憨态可掬。当念到“大象鼻子长”时,她把一只手搭在鼻子上,另一只手伸出去,扮作大象。她就像好奇的猫头鹰般,搜罗着身边有趣的东西,成为女儿最好的玩伴。虽然看起来让人很害怕,可是我知道,她永远不会伤害我。远处跑过来一个年龄相仿的小男孩,摆弄着女儿身边的健身器材。可没想到,那个小男孩的奶奶却跟过来说:“豪豪,走,别跟她玩。”听了这话,坐在附近的妈妈忍无可忍,瞬间站起来厉声反击道:“我家孩子怎么了?”不过,她实在受不了别人对女儿的偏见,所以才生气地为女儿抱不平,神态从来没有这么可怕过。偶尔,她会生气,也会愤怒,但那不过是因为心疼女儿。阳台上,挂着晾晒的衣服;窗户边上,还养着几盆绿植;地上,零散放着女儿的玩具。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女儿突然“开窍”了,自然而然地念出了妈妈教给她的儿歌。看着女儿的变化,妈妈流下了开心的泪水,眼神里透露着倔强与骄傲。在短片的开始,妈妈骑车行驶在街道上。她的表情冷峻,与周遭热闹的景象格格不入;在短片的结束,妈妈依旧骑车带着孩子。不同的是,她的神态不再严肃,而是喜极而泣,嘴角渐渐漾起了动人微笑。女子本弱,为母则刚。养孩子本就辛苦,尤其是养育自闭症孩子,更是生命中不可承受之重。这一路,妈妈独自熬过无数黯淡的深夜。幸运的是,女儿空洞的眼神逐渐有个光芒,也对她有了回应。短片最后,女儿轻声说:“有时候,妈妈又会变成爱哭的哈巴狗。虽然我不知道妈妈下一次还会变成什么动物,但是我爱我的妈妈。”有人说:“得知孩子是星星时,就像吃饭时咬到一块姜,顿时觉得辛辣无比。”我们有过崩溃,有过失落,也有过不解,有过埋怨,可不管怎样,生活还得继续,日子还得照常。于是,我们只能打起精神,认真陪孩子度过人生的每一分钟,笑着走下去。目前,我国自闭症儿童数量已经超过200万,他们不擅长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也不知道如何去回应人们的善意。他们或许不能理解父母的言行举止,却将一切变化都看在眼里。他们或许不能像正常孩子一样表达感激,但始终把父母当作最亲近的人。正如蒋勋所言:“在心灵荒凉的时刻,他需要的是你紧握他的手,搂搂他的肩膀。”在日常生活中,对他们多一点耐心,多一份陪伴,多一抹爱意,就是最了不起的教育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