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抽动症多于4-6岁起病,部分抽动症患儿可合并有强迫障碍、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睡眠障碍、情绪障碍及其他心理行为异常。
如果遇到这几种情况,随着孩子长大会越来越加重!
抽动症是一种儿童行为障碍性疾病,是一种突然、短暂、重复、刻板的一组肌肉或两组肌肉的抽动发作。有运动性抽动和发声性抽动,还有混合型抽动。表现比如:眨眼睛、皱眉毛、咧嘴巴,吸鼻子、耸肩、甩头、点头、鼓肚子、甩手、踢腿;喉中不自主发出“哈”、“嗯”等异常声音,似清嗓音或干咳声,有的无缘无故骂脏话,狗叫,鸟叫;孩子的抽动症状,通常是从面部开始,逐渐发展到头部、颈部、肩部的肌肉,再严重一些就是身体上身下身都一起开始动,甚至混合发声性抽动。大概在10到12岁左右的时候,会比较严重。
抽动症常见于 2~15 岁之间,约90%的孩子在10 岁前起病。而这个阶段,又是儿童生长发育重要阶段,同时,也是建立正常人格、自我意识形成的重要时期。很多抽动症孩子,会因为抽动症状所带来的影响或麻烦,自己又无法调节,进而合并其他类情绪和行为问题。如注意力不集中、频繁发脾气、强迫症、攻击行为、自残、自卑、抑郁、睡眠问题等。这不仅意味着孩子出现了心理上的问题,无形之中更增加了抽动症治疗难度。
根据个体一人一方,按效果和节气进行调方并坚持按时吃药和忌口是最根本的配合治疗。有的家长觉得短期没效果或者不理解宣发,担心药物副作用,孩子症状刚好转→停药→复发→又开始吃药,而往往药量更大了。如此反复,人为的干预了治疗。
家长批评、打骂,试图让孩子改掉“坏习惯”反而会给孩子造成心理压力,越想控制,抽动症越严重,不利于康复。建议家长当孩子抽动时,不要多度的关注,不要反复提醒孩子。被人提醒、惊吓、紧张...这些都是会让抽动症加重的因素。
1.平和的心态。抽动症不是不治之症,不要过度焦虑过度紧张,尽量给孩子正常的生活学习环境,不要因为生病而过度保护;
2.督促孩子规律作息健康饮食,尽量避免兴奋性和刺激性食物,充足的户外活动;
3.根据孩子情况及时就医,如果需要药物治疗,就督促孩子按时服药,按时复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