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如厕训练后,2岁左右的宝宝就逐渐不再出现尿床的情况,或者尿床的次数会慢慢减少到每周大约2-3次,到4-5岁时一般就不会尿床了。
可见,不能轻易就说宝宝是“尿床大王”(遗尿)哦!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夜遗尿,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尿床”。
一、有多大比例的孩子会尿床?
2017年,由复旦大学儿科医院领衔的中国儿童遗尿疾病管理协作组在全国二十余个省市自治区开展了遗尿流行病学调查。调查结果显示,5岁儿童中遗尿的发病率达到15.2%,到了7岁为8.3%,10岁则进一步下降到4.8%。
可见,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遗尿有一定的自发缓解率。但同时研究还发现,遗尿在16岁以上的青少年中仍有1.1%的发病率,约0.5%-2%的患儿症状会持续至成年。
因此,遗尿还是很常见的,而且也并不是小年龄儿童的“专利”。
二、为什么会尿床?
遗憾的是,尿床的原因仍然不是十分清楚。
我们已经知晓的是,尿液的形成与排放是一个由多个身体器官参与的复杂过程:
身体代谢的废物从细胞进入血液并随之在体内流动,这个过程中同时发生着能量和废物的运输与交换;
我们体内的重要器官——肾脏,就是过滤血液中废物的过滤器,流经肾脏的血液经处理后形成尿液,通过输尿管流到膀胱里储存;
膀胱就像一个有弹性的“袋子”,而肌肉就是控制袋子什么时候开放的“开关”,在准备好排尿之前,肌肉会阻止尿排出,这个阻止意识是由大脑通过排尿反射控制的,即:大脑控制肌肉的活动,也就是控制膀胱的“开关”;
此外,大脑还释放“抗利尿激素”,这种激素可调节尿液的浓缩和稀释。
关于尿床的原因,我们知道些什么呢?
儿童夜间尿液比成人分泌多
孩子的生长发育尚未成熟,促进尿液浓缩的“抗利尿激素”在夜间分泌不够。正常成人夜间抗利尿激素分泌会增加,使得尿液浓缩,所以夜尿少。孩子晚上的尿液浓缩功能还没有成人那么好,因此在夜晚会产生相对较多的尿液。
膀胱比较小
孩子的膀胱容量不够大,不够储存整晚的尿液。此外,作为控制膀胱“开关”的肌肉功能还不成熟,比较容易痉挛,导致尿液容易流出。
睡眠深,不易醒
充盈的膀胱向大脑发送的信号不够强,还不足以唤醒孩子在夜间起来上厕所。
其他原因
如家族史,约62%的遗尿症患儿的父母或其他亲属曾有类似的病史,也对尿床的发生有一定影响。
此外,睡前喝了很多水、便秘使得膀胱受到压迫等,也是容易引起尿床的原因。
三、尿床怎么办?
要特别注意的是,父母不要因为尿床而指责宝宝,否则容易造成宝宝精神紧张,导致症状加重。
大多数尿床的孩子是因为膀胱充盈后对中枢的唤醒刺激反应较慢,或者是因为宝宝本身有便秘,造成对膀胱的长期刺激而导致膀胱反应迟钝。
还有些宝宝遗尿是某些疾病的早期表现,如糖尿病、尿道感染,或者源于精神压力(常常是已经很长时间不尿床后,突然又开始尿床,常见于年龄大一些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