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多动症是怎么回事?

陈青医生 发布于2022-11-07 09:10 阅读量84

本文由陈青原创

小儿得木性,自然好动。小儿多动其实是木性疏泄过度,调畅肝胆,使木气归于平衡,即是正治。


临床常见有4-7岁小儿出现一些很奇怪的动作,比如,频繁地眨眼、皱鼻、做怪脸、摇头、耸肩、做出咳嗽声、清嗓声、喉咙发声等奇怪动作。少数患儿有控制不住的骂人、说脏话。症状时轻时重,感冒发烧或精神紧张可诱发和加重,其中约半数患儿伴有多动症。

 

一、病因病机分析

 

现代医学认为,此病的病因不明,可能是多因素作用的结果。

 

从中医来分析,小儿多动多由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护养不当,或病后失养,或忧思惊恐,导致肝肾不足,水不涵木,引起肝风内动,或心火偏旺,上扰心神所致。也就是说,小儿多动症属于本虚而标实,或下虚而上实。

 

二、中医的治疗思路

 

中医如何治疗呢?

 

一则,调养肝肾。肝肾阴足则水能涵木,水能制火。养阴,当从肺肾入手,使金水相生,需用熟地、麦冬之属滋养阴精,或杞菊地黄丸加减。

 

二则,健运中焦。中焦为土,土旺则能化,既能伏火,防止火气上扰,又能制木,使风木安静。培土,可考虑四君子之类,或用甘味药,如山药、人参、白糖之属。

 

三则,熄风平木。小儿天生肝木偏旺,木旺则易风动。敛木,当用酸味,可用乌梅、白芍、甘草之属,必要时配合用生龙骨、生牡蛎、珍珠母、石决明等石类药,或蜈蚣、全蝎等虫类药;

 

四则,安心敛火。木旺易生火,木火两旺,则上扰神明。安心,可用远志、龟板、石菖蒲、郁金之类。敛火,当用黄连、竹茹、淡竹叶之类。

 

五则,化痰清火。痰为百病之源,怪病多由痰作祟。清热涤痰,可用黄连温胆汤加减。

 

六则,养心健脾。小儿秽语,多由于心脾两虚,当 补益心脾,养血安神,可用归脾汤合甘麦大枣汤加减。

 

可以配合针灸,针灸能平衡阴阳,调和脏腑,疏通经络,畅和气血,扶正祛邪,安定神志,对于小儿多动有相当不错的效果。一般可取百会、印堂、四关、足三里诸穴。亦可坚持做小儿推拿,配合小儿捏脊,最能平衡脏腑,扶助正气。

 

三、家长的责任

 

家长要清晰地知道,小儿多动症源于木旺而风动,肾虚而火扰。因此,平时当努力做好以下八点,有助于缓解孩子的病情,并且帮助孩子健康成长。

 

一则,对孩子千万不要采取粗暴、歧视、冷淡、责骂、惩罚等措施,这样会加重孩子的肝木郁滞,容易激发肝风内动,导致病情加重。而且,这些负面的教育措施也会加重孩子的自卑、忧虑、孤僻或反抗心理;

 

二则,孩子得木性,木应于春天。养孩子就要象春天养生那样,“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怎么做呢?对孩子不要滥行打骂,多奖励,少敛夺,多奖励,少惩罚,这是适应春季的时令,保养生发之气的方法,也是养孩子的正确方法;

 

三则,对孩子多鼓励,多夸奖,多支持,多安慰,让孩子感到愉快和满足,这样可以让心气和畅。心和则五脏六腑皆归于安和,有助于心神安定;

 

四则,若孩子做错了事情,可以批评教育,但建议和言细语,慢慢开导,必要时可以采用暂时隔离法,使孩子明白其不良行为。对孩子的处罚不宜采取恐吓、打骂等粗暴方式,以免影响肝气疏泄,导致风木妄动;

 

五则,尽量不要用言语或动作刺激孩子,让孩子保持情绪平和,避免让孩子发脾气。有时孩子发脾气是因为父母过分关注,若父母能采取不理睬的态度,孩子自然也就不会莫名其妙地发脾气了;

 

六则,鼓励孩子多户外活动,多运动,一方面可以使孩子有机会渲泄过剩的精力和体力,另一方面,脾主四肢,运动可以健脾;

 

七则,父母要以身作则,保持家庭气氛和谐,避免吵架,以免导致孩子精神紧张、心神不宁、焦虑和恐惧。另外,阴阳各归本归,夫唱妇随,当夫人的不能太强势;

 

八则,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生活作息习惯。尽量早睡,要保证充足的睡眠,饮食可以适当清淡些,忌吃煎炸、烧烤、油腻、粘滑(指糯米做的食物以及月饼等)、生冷(多数寒凉水果、冰淇淋、刚从冰箱取出的食物饮料等)、辣椒等物,以免耗损脾阳,或动火伤阴。

 

另外,还要注意两点:一则,尽量避免孩子感冒发烧。若孩子外感风寒邪气,容易引起内风,邪气内外勾结,导致风木妄动;二则,不要滥用药物,特别是寒凉药物,容易伤损阳气,导致阳虚,进而变成三阴体质。


小儿多动症与父母的错误行为有着莫大的关系。可以肯定地说,与父母的过于紧张、激动、急躁等情绪相关。父母和谐,孩子才能和谐。父母心理健康,孩子才能心理安和。因此,若能营造一个宽松、和谐、安静、幸福的家庭环境,非常有利于多动症的孩子康复。特别是夸奖孩子,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但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另外,父母也要慢慢引起孩子放松,学会宽容,学会安静,学会助人为乐,学会从容生活,这些都是最根本的治疗。


小儿多动症并非不治之症。随着小儿逐渐发育,木气逐渐疏泄,风动自然缓解,且心神亦能逐渐归于平和。当然若能配合中医积极治疗,更可收取显效。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