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些家长认为,既然学龄前儿童表现出来的多动症状只是所谓的“多动症倾向”,那就不必过分关注。事实上,如果学龄前儿童出现了这种“倾向”又未能得到及时纠正,那么在进入学龄期后便很可能发展为多动症。研究显示,对“多动症倾向”纠正的越早,方法越科学,恢复正常的时间往往越短,康复的可能就越大。
家长应明白:多动症患者表现出来的行为异常是心理异常导致的,孩子的“多动”并非出于顽皮,而是缺乏自我控制能力。
有人把患病孩子的症状归因于家长的“管教不严”或“过分溺爱”。于是开始使用棍棒教育,但孩子仍然我行我素,并未取得任何积极的效果。
由于多动症孩子往往“劣迹斑斑”,常常会被成人社会视作“问题少年”。而实际上,这些孩子的本质并不坏,只是难以控制自己的所作所为罢了。
研究已显示,某些食物确实会诱发或加重多动症症状,包括含水杨酸盐类丰富的食物(如苹果、西红柿、橘子等),含铅较多的食物(如贝类、甘蓝、皮蛋、爆米花、葵花子、虾类等),以及胡椒等调味品。因此,如果孩子已出现多动症症状,就应少吃或不吃这类食物。
专家提醒:家长在多动症的治疗上应遵循“早发现、早治疗”的原则,及时采取科学的治疗方式,避免误信谣言或偏信土方、秘方,以免延误治疗或加重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