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个儿童的学习模式和效率不同,并且在学习新技能的时候会表现出不同的难点,这需要家长、康复师和督导的共同努力才能攻克。
那么康复训练中心干预和居家干预的侧重点分别是什么呢?
康复训练中心干预
关键词1:精准评估
关键词2:分级目标
康复训练中心会把多方面的目标进行系统的规划,促进儿童技能全面提升。每一项技能都会拆解为儿童当前所能学习的最小单元,康复训练中心会有稳定的训练环境、丰富多样的干预材料来支持儿童的分级目标的达成。
关键词3:干预策略
在康复训练中心进行干预,富有经验的康复师还会提供因材施教的干预策略,比如根据难易程度确定项目的干预顺序,根据能力情况确定干预过程中会使用到的材料,有效地提升儿童的干预效果。
居家干预
关键词1:自然情境
儿童在机构中习得的技能最终还是要到自然情景中使用出来,才算是真正的学会了。康复训练中心虽然可以通过卡片和视频进行模拟,但是做不到身临其境。在自然环境中的技能泛化离不开家长的努力。
关键词2:高频密集
关键词3:动态调整
居家干预是训练内容更为灵活的,家长可以抓住每一个能够调用儿童能力的机会,不但培养了儿童的好习惯,而且也能在情感方面与儿童联结的更为紧密。
那么,康复训练中心干预和居家干预要怎么做出选择呢?
其实,这不是一个非黑即白的事情。经常有人会说“家校结合效果好”,这是对的。
正如前文所提到的,康复效果与训练密度息息相关,仅仅依赖在康复训练中心训练的时间,远远达不到每周40小时的建议干预时长,所以需要家长合理安排居家干预的计划,保障训练是充分的。
但是,缺乏专业的目标规划和操作指导,即便达到了相应的时长,效果也会不尽如人意,因此需要机构康复师的专业支持。家长与机构要有深入的沟通、共识和确认。
值得注意的是,特殊儿童因为技能发展不足或是病症本身的表现,有时候会呈现一些问题行为,比如喜欢反复甩弄手掌、突如其来地尖叫哭闹、甚至是咬人等。这同样也是需要家长、康复师和督导共同解决的难题。
康复训练中心康复师会通过科学的方法帮助定位问题,生成解决问题的方案,而家长要严格按照方法进行。否则,就会出现问题行为反反复复,或者在康复训练中心里没有,在外面恶劣表现加倍的情况。
干预,不是一步登天的过程,而是多方携手拉着儿童一起前行的过程。因此,无论是康复训练中心干预还是居家干预,都要秉承着愿意去长期作战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