荧光染色成像技术,让肝脏肿瘤无处躲藏

林志群医生 发布于2022-09-30 20:51 阅读量703

本文由林志群原创


荧光腹腔镜

说起荧光,大家能想起的会是

演唱会荧光棒?

海里的水母?

还是夜光手表?


  荧光,就好似漆黑中的萤火虫,那么鲜明,那么出众!


     喂喂喂!说那么多,该进入主题了吧。

对啦对啦,都知道肿瘤善于隐藏,善于躲避,默默猥琐发育,当我们看见它的时候,往往意味着晚了!那么如果给肿瘤标记上荧光,那它不就成了聚光灯下的主角,无处躲避。


中大八院肝胆胰外科就是利用这项技术,成功施行了一例腹腔镜肝癌切除术!


八月的一天,肝胆胰外科门诊接诊了一名57岁的中年男性患者,他在4个月前体检时发现了肝脏肿瘤,位于肝右叶,大小3.4cm×3.0cm。在当地多家医院辗转就诊,多次查肝胆彩超及腹部CT,均考虑为血管瘤(良性病变)。患者不放心,再一次复查发现肝肿瘤较前增大,大小4.5cm×4.0cm×4.0cm。患者为了进一步明确诊断来到了中山大学附属第八医院。住院后进行了腹部增强CT检查,结合甲胎蛋白升高的抽血结果及反复阅片后,肝胆胰外科史宪杰教授及黄耀教授敏锐地觉察到危险性,认为肝脏肿瘤不是之前当地医院考虑的“血管瘤”,极有可能是“肝细胞癌”!

 

     在明确了诊断以后,肝胆胰外科团队开始为患者制订详细的个体化治疗方案。

首先肝胆胰外科为老王组织了多学科会诊讨论,邀请了包括肿瘤科、影像科、病理科、中医科、营养科、麻醉科等多个学科的专家会诊讨论。目前对于肿瘤患者,肝胆胰外科已常规施行多学科会诊讨论制度,让患者得到更加精准、全面的治疗。

          多学科MDT讨论

因为肿瘤位置刁钻,与胆管、血管关系密切,如为求根治,扩大切除范围,可能损伤血管、胆管;如为求安全,缩窄切除范围,可能会有肿瘤残余,后期复发风险大大增加。多方讨论之后,最后定下了手术方案:荧光腹腔镜下肝癌切除术。

将微创手术以及精准化的肿瘤切除结合,既保证完整地切除肝脏肿瘤,又将手术尽可能的微创化,使患者受的创伤尽可能小,同时为患者保留更多的正常肝组织。

GRAVITATION
荧光腹腔镜怎么做?

首先,在术前三到七天静脉注射ICG,ICG会在肿瘤处蓄积,同时可以检测患者肝功能情况。患者十分争气,肝脏储备功能良好,也为医生手术提供了充足的底气。医患共同努力,对抗肿瘤。

 

两天后手术正式开始。肝胆胰外科团队首先在患者腹部打了5个孔,这是这台手术全部的切口,通过这几个孔,就能完成暴露视野、分离、切割、缝合等操作。


 暴露肿瘤大概位置后,开启荧光显像模式,肿瘤顿时暴露行踪。确定了切除范围后,肝胆胰外科团队避开重要的血管及胆管,精准完成肿瘤的切除,同时保留了较多的肝组织,这也为老王术后的恢复提供了保障。

荧光染色较仅用术中彩超标记(沿肝静脉)或肝叶肝蒂离断后(缺血线)在离断肝组织上更精确,更能达到解剖性切除。


图中紫色荧光处为肝肿瘤

术后可见完整切除了肝肿瘤

 

手术过程非常的顺利,经过2个小时的努力,完整的切除了患者的肿瘤。

 微创手术使得患者术后恢复迅速且良好,术后3天就能顺利下地,1周时间就康复出院了。

随着肝胆外科手术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提高,单纯追求肿瘤的完整切除已经不能为肝肿瘤患者提供精细化和个体化的治疗了。对于肝肿瘤患者,在保证完整切除肿瘤的前提下,尽可能的使肝切除手术微创化,以及最大限度地保留正常肝组织,成为了肝胆外科医生所追求的进步方向。对于肿瘤定位、肝段识别和特定成分的解剖可视化对于降低术后发病率和死亡率至关重要。

腹腔镜下肝切除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肝脏肿瘤患者,它的优点是微创,与传统手术动辄20多公分的手术切口相比,腹腔镜下肝切除术的伤口仅仅是四至五个1公分的小洞,患者不仅术后伤口疼痛明显减轻,而且手术以后恢复的速度也比传统手术要快。

但是,腹腔镜肝切除术也有它的局限性,因为镜头的视野有限,有时不能直观的在视野里看到肝脏肿瘤的全貌,而且腹腔镜器械不像外科医生的手一样有触觉,能对肿瘤的定位以及边界进行评估和判断。因此,在腹腔镜手术中,对于肿瘤定位、肝段识别和解剖则成了难点。而荧光腹腔镜技术,刚好弥补了腹腔镜的不足之处。


吲哚菁绿(Indocyanine green,ICG)是一种二磺化七次甲基吲哚菁的荧光染料分子,可快速与血浆结合蛋白质和脂蛋白在生理环境中快速形成聚集。在正常分泌胆汁的肝组织中,ICG会随胆汁被快速地排泄,而肿瘤组织中胆汁排泄受损意味着ICG会滞留在肿瘤中。这也就意味着正常肝组织和肿瘤组织的荧光量截然不同,也就有了荧光成像中正常肝组织和肿瘤组织的明显分界。

患者的健康和满意,是我们一直追求卓越的最大动力。中山大学附属第八医院肝胆胰外科团队从未停下对于肝切除手术微创化及精准化追求的脚步。

      中山大学附属第八医院

        肝胆胰外科原创作品

        原创作者    李瑞曦医师 

         编辑整理    林志群医师

         审校指导    史宪杰主任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