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何会发生运动性胃肠综合征?
常言道:“动一动,十年少。”可见运动的好处自然是深入人心。研究表明,运动对结肠癌、胆石症、便秘等具有一定的预防作用。可事实上运动却是把双刃剑,很多人在运动过程中也会出现一些消化道症状,如烧心、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甚至胃肠道出血等,这是为什么呢?
其实,烧心、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甚至胃肠道出血等症状都是“运动性胃肠综合征”的表现。在运动过程中,胃肠道血流量会发生改变,人体在高强度运动时,内脏血流量会减少,而在极限强度的运动中,内脏血流量甚至可能减少到最低临界点,导致胃肠道相对缺血,这不仅会引起内脏生理功能发生较大改变,而且如果胃肠道长时间处于缺血状态,胃肠痉挛则有可能发生,进而引起腹痛等症状。
除了内部因素,外部因素也会影响“运动性胃肠综合征”的发生几率。如果运动在炎热的环境中进行,流汗将导致大量水分从皮肤流失,循环血容量减少,会更进一步恶化剧烈运动过程中的胃肠道缺血。
哪些运动项目容易诱发运动性胃肠综合征?
25-50%的运动员在平常的训练和竞技比赛中,都会出现运动性胃肠综合征的症状。而研究发现,运动性胃肠综合征的发生与运动项目、运动强度有关。
一般来说,进行大强度的运动时,发生胃肠综合征的概率明显高于进行中小强度时发生的概率,尤其是在中长跑、自行车、足球、游泳、篮球等运动项目中,胃肠综合征更为常见。
在上述这些项目中,中长距离跑步诱发“运动性胃肠综合征”的概率最高,同样强度下大约是自行车和游泳的2倍,这主要是因为在跑步项目中,上下方向的加速度会影响到胃肠,引起内脏器官内部结构以及生理功能发生改变。
摘自:乔德才,等.运动性胃肠综合征得流行病学特征.中国临床康复.2005;9:166-7.
"运动性胃肠综合征”与饮食有关吗?
一般来说,运动前摄入富含脂肪、蛋白质的食物及高渗饮料、在脱水的状态下饮水等均容易引起胃肠综合征,长跑运动员在比赛前补水不当也会发生胃肠综合征的现象。
另外在调查中还发现,平时饮食不规律的运动员发生运动性胃肠综合征的概率要比饮食规律的运动员更大,尤其是平时喜欢吃冷饮、火锅、辛辣食物、喝酒的运动员。
那么,在运动过程中如何预防自己出现“运动性胃肠综合征”的症状呢?
首先,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合适的运动项目和合理的运动强度。
在运动过程中,根据自己既往的运动经验和自身身体状况来进行选择,如果不是在竞技体育中,而只为了陶冶性情、锻炼身体,普通人群选择中小强度的运动更为合理。
第二,运动前做好准备工作。
体育运动过程是人体静态-动态-静态的变化过程,而准备活动和整理活动就是实现这种“变化”的过度手段。运动前做好准备活动,能提高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的功能,使机体逐步适应剧烈运动的需要,减少运动中腹痛的发生。
第三,注意运动前的饮食习惯。
规律饮食,节制运动前富含脂肪、蛋白质的食物及高渗饮料的摄入,补水要在脱水前,也就是要主动饮水,避免到感觉口渴时再饮水,且不要摄入碳酸饮料。
第四,重视平时的胃肠消化功能。
平时非运动状态下就有腹胀、恶心、反酸、上腹饱胀等消化不良症状时,运动后更加容易出现胃肠综合征。因此,应注意平时消化功能的调节,及时治疗消化不良及胃肠道运动功能异常。
所以,下次跑步的时候肚子痛,你就该思考了:是不是胃肠综合征?自己哪里做的不对?应该如何避免?
参考文献:
1. Erick Prado de Oliveira,et al. The impact of physicalexercise on the gastrointestinal tract. Current Opinion in Clinical Nutrition and Metabolic Care 2009,12:533-538
2.乔德才,高峰,李海鹏,等.运动性胃肠综合征得流行病学特征.中国临床康复.2005;9:166-7.
3.巫国贵,宿继光.不同强度运动对胃肠道的影响.中国临床康复.2005;9:112-114.
4.李芳.健康教育预防女大学生对800米体能测试中发生运动反应的效果.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08;14:328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