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敏是一名初二的学生,从小学习成绩优异,经常有亲戚朋友夸她聪明,爸爸妈妈更是把聪明挂在嘴边,天天夸自己的孩子。长此以往,小敏也认为自己很聪明,在每次考试中,常常为了得到别人的夸奖而努力,慢慢地,学习这件事就变的不那么有趣了,她开始越来越在意别人的看法,越来越担心自己表现的不够聪明,成绩开始下滑,变得不自信。
说孩子笨,会打击孩子的自信心。那表扬孩子聪明,好不好呢?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德维克,曾经做过一项长期对比“表扬”和“鼓励”的研究,让两组孩子分别完成难度逐步升级的拼图游戏,一组孩子完成后,会被表扬“有天分、很聪明”;而对另一组孩子则会鼓励“刚才很努力,表现很出色”。随着难度一步步加大,差距出现了——当挑战完成后,两组孩子再次做了最简单的测试。结果“表扬组”的孩子分数退步了20%,而“鼓励组”进步了30%。
被表扬聪明的孩子,变得不愿接受挑战,他们认为,失败是因为自己不够聪明,所以在测试中会紧张,也更容易感到焦虑、沮丧、不知所措;而被鼓励的那组孩子则更自信、更敢于接受挑战,会尝试用各种方法解决难题。
后续对孩子的追踪研究中,德维克发现,那些认为天赋是成功关键的孩子,往往看轻努力的重要性,他们认为,“我很聪明,是不需要那么努力的”,甚至认为努力就等于承认自己不够聪明,长此以往,学习就很难稳扎稳打前进了。
“笨”和“聪明”使用过多,有可能成为孩子身上的标签。考试是为了展示自己聪明,这一目的可能会影响考试的心态,如果我考不好,就代表我不是聪明的。这种情况下,学习是为了做给别人看或向别人证明自己的能力,他们常常会使用一些投机取巧的方法来证明自己,如选择那些比较容易的书来读,以成为读书最多的同学。如果在考试中很难获胜,那他们可能会采取避免失败的策略,这在心理学上叫自我妨碍,如考试来临前疯狂玩游戏而非去学习,以此想告诉他人,失败是因为他们不屑做罢了。与“努力复习却失败了”相比,因“不复习而失败”更能自我安慰,忽悠别人。
参考文献
[1]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9.
文:王诗镔 丁凯荣
排版:张筝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