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于生活节奏变快,工作压力变大等原因,失眠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困扰。《2020年中国人睡眠质量报告》指出,大约67.24%的人存在失眠症状,其中18.93%的人经常失眠,48.31%的人偶尔失眠[1]。2021年广东省居民心理健康调查显示,近六成居民认为,晚上失眠的人,白天应该多补觉。但是,这么做真的正确吗?
35岁的陈先生最近因为工作压力大逐渐出现了晚上失眠的症状。夜晚睡眠的缺失,导致陈先生白天精神不佳,工作效率下降。和很多人一样,陈先生选择使用第二天白天“补觉”的方式来补充自己的睡眠时间。每天在公司,陈先生都要保证起码2个小时的“午休”。如此一来,陈先生下午确实觉得精神有所改善,工作更有效率。然而到了晚上,陈先生又再一次翻来覆去睡不着,一点都不觉得困倦,反而比白天还要精神,晚上的睡眠甚至比前一天晚上更差了。
事实上,白天“补觉”并不能改善失眠症状,反而会打乱我们正常的睡眠节律,从而加重失眠。人体的睡眠-觉醒节律受生物钟调控,正常健康状态下,有着相对稳定的规律。“补觉”,不管是白天长时间的“小睡”还是夜晚过早地卧床“早睡”,都可能引起睡眠-觉醒节律的紊乱。简单来说,就是“该睡的时候”睡不着,“不该睡的时候”老想睡。
那么,对于失眠,我们除了吃“安眠药”,就毫无办法,只能听之任之了吗?并非如此。我们可以通过科学的方式调整睡眠习惯[2]。
首先,我们应该限制白天的“小睡”时间,不能因为困倦随意延长“午休”时间。科学研究表明,最佳的“午睡”时间为20-30分钟,不应该超过30分钟。因为白天长时间的睡眠会消耗晚上的“睡眠驱力”,引起夜间入睡困难。
此外,要限制卧床时间。一方面要减少清醒在床时间,避免在床上做看电视、进食、思考复杂问题等和睡眠无关的活动。也不要在还没有足够睡意的时候,过早上床,避免加重睡前的焦虑感。另一方面,不管前一天晚上的睡眠时间多长,每天应该在固定时间起床,不要随意“赖床”。
良好的睡眠环境也十分重要。我们应该保证卧室环境的安静、舒适,有适宜的光线和温度,如更换有足够遮光效果的窗帘,佩戴眼罩或耳塞等。
最后,我们应该避免在睡前摄入茶、咖啡、尼古丁等刺激性物质。
参考文献:
[1] 2020年中国人睡眠质量报告.中国睡眠研究会, 2021.
[2]吴昭含,高隽.认知行为治疗对失眠的疗效:系统回顾和针对联合治疗的元分析[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20,28(05):1066-1071+974.DOI:10.16128/j.cnki.1005-3611.2020.05.043.
文:杨源杨园
排版:张筝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