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垮就垮的脸,「轮廓固定」真能救?

于国东医生 发布于2024-06-12 14:42 阅读量686

本文由于国东原创


今天我们来聊一下火了很久的「轮廓固定」,这到底是何方神圣,竟然一直霸居医美社媒榜首,让我们一起揭开轮廓固定的庐山真面目。


首先,【轮廓固定】就像之前所有风靡一时的医美概念一样,属于一种笼统的抗衰战略,轮廓固定并非某种确切的医疗技术,但轮廓固定可作为面部抗衰的战略指导思想。



所谓轮廓固定,将其拆解开来,就是轮廓+固定,那么轮廓指的是哪里?固定又代指何种技术?这么做的理论基础又是什么呢?


01

什么是轮廓?


首先先了解什么是轮廓?


从面部解剖学与面部基础美学标准为基石,从整体到局部、从过渡到衔接,将面部划分为三大结构区(外轮廓、内轮廓、中轴区)


外轮廓:额骨-颧弓外侧-下颌角-下巴,是面部线条流畅,圆润的体现;

内轮廓:颧骨-苹果肌,是面部饱满,紧致的体现;

中轴区:鼻梁-鼻尖-唇珠,是面部精致,立体的体现。



02

什么是轮廓衰老?


轮廓衰老从解剖学基础上讲就是面部骨质衰老+骨性吸收,导致面部软组织附着点移位。


图片来源于网络


那么轮廓衰老能够挽救吗?


当然能,也正是因为有了轮廓衰老,才会有【轮廓固定】去改善甚至延缓这种衰老。


2012年Mendelson B等人在他们的研究中指出面部骨骼会随着年龄增长逐渐吸收,尤其是中面部上颌骨梨状孔边缘,眶壁上内侧和下外侧以及下颌骨前方的颏部。


简而言之就是骨头老化了,小孔洞变大孔洞,高的变低了,前凸的后缩了,骨骼的支撑力不行了,紧接着贴合着他们生长的“皮肉”(软组织)也开始移位下滑,就像山体滑坡,地基不稳,奈何木秀于林也不行。现在想来古语所云“美人在骨不在皮”还是很有理论依据的。



骨吸收+软组织(韧带、肌肉和脂肪)移位(伴/不伴软组织容量不足),会给我们的面部带来一系列外在表现,也就是我们肉眼所见的“面部轮廓”的改变。


从上往下,由内而外,我们由里及表浅析一下。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上面部:眶骨老化,上内侧和下外侧为著;也就是T区眉弓、印堂和眼角外侧骨质吸收,俗话说挂不住肉了,集中表现为眉毛低平下移,上睑皮肤松垂压睫毛,外眼角下移,双眼皮变窄,甚至眼袋膨出,泪沟凹陷,尽显疲惫感。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中面部:上颌骨壁、梨状孔区、眶下缘后移,整个中面部更加后缩。这就让我们看起来,鼻翼基底凹陷,鼻唇沟加深,鼻头下旋,鼻子变长,泪沟凹陷,顺带整个中面部脂肪垫下移,面中部高光点随之外扩下降,整个人看起来“脸更平了,更宽了,更凹,更垂”。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下面部:下颌骨后缩,下颌支持韧带松弛,面颈部软组织堆叠,双下巴加重,下颌线不清晰。


了解我们「面部轮廓」有以上的这些改变,那么我们怎么对抗这些衰老改变呢?


03

怎么对抗衰老改变?


轮廓固定这不就来了???



其实换药不换汤。轮廓固定的实际操作还跟之前大家所了解的含PLLA等成分的填充材料的分层抗衰,乔雅登的MD Codes、韧带提升大法一脉相承。


变的是理念,不变的是注射手法。


我们只需要选择合适的材料,打在合适的层次,搭配恰当的操作手法即可。

总的来说,就是要考虑到女性和男性的面部衰老不同特点


女性最先衰老的眶周,男性最先降低的是鼻子。预防先行,在注定要骨质吸收的位置提前布局。


一方面可以优化我们的面部轮廓,让我们看起来更美更立体,另一方面就是分层抗衰,先做骨性支撑,韧带支撑,再做脂肪组织复位,筋膜提拉,皮肤年轻化,让我们一直走在抗衰的前沿,把岁月即将带走的提前储备起来,又美又抗衰,为什么不要呢?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