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化疗引发的手脚麻木实质上是化疗药物对神经系统造成的一种伤害,这种伤害在医学上被称为“化疗后周围神经病变(CIPN)”。CIPN的严重程度与化疗的剂量和次数紧密相关:化疗剂量越大,接受化疗的次数越多,对神经系统的损伤也就越严重。
根据周围神经毒性对人造成的影响,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NCI)将其分成了以下几种等级:
分级 | NCI周围神经毒性分级标准 |
0级 | 无 |
1级 | 轻度感觉异常,腱反射消失或感觉麻木(包括针刺感),但不影响功能; |
2级 | 中度感觉异常,感觉缺失或感觉麻木(包括针刺感),不影响日常工作,但影响功能; |
3级 | 重度感觉异常,感觉缺失或感觉麻木(包括针刺感)严重影响日常工作生活; |
4级 | 长期感觉缺失,影响功能。 |
注:腱反射,指快速牵拉肌腱时发生的不自主的肌肉收缩。
哪些化疗药物会导致神经毒性的发生?
我们最常用的铂类药物,诸如奥沙利铂、顺铂及卡铂,还有微管蛋白抑制剂,例如紫杉醇与长春花碱类药物,均可能导致神经毒性的产生。据相关数据统计,大约有30%至40%的化疗患者会遭遇化疗后的周围神经病变问题。
铂类药物所引发的神经毒性损害,往往起始于手脚的末端,具体表现为多种感觉异常(包括灼烧、寒冷、刺痛感和肌肉痉挛疼痛等)、感觉弱化(麻木无知,触觉迟钝)以及感觉消失等。值得注意的是,这种神经毒性通常呈现出剂量依赖性特征。举例来说,当顺铂的剂量达到200至250mg/m²,或卡铂的剂量超过300mg/m²时,均可能触发神经损害。而一旦这种损害发生,其持续时间往往较长,对患者的日常生活造成极大的困扰和影响。
紫杉醇导致的神经毒性通常发生在累积剂量大于300mg/m²时,患者会出现手足和四肢的麻木,如果使用高剂量化疗还可能发展为严重的神经源性疼痛,导致患者出现关节疼痛、肌肉酸痛等症状。
长春花碱类化疗药物导致的周围神经损害通常从手开始,然后出现在脚部,且手指比脚趾严重,最严重的甚至会出现下肢无力或轻瘫。
奥沙利铂,作为第三代铂类抗癌药物的杰出代表,在结直肠癌与胃癌等恶性肿瘤的治疗中展现出了显著疗效。然而,其常见的不良反应——神经毒性,却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其发生率竟高达90%,且具有鲜明的剂量限制性特征,意味着随着用药频次的增加,药物在体内的累积将加剧其毒性表现。
神经毒性反应主要分为两大类型:急性与慢性。其中,急性神经毒性(使用奥沙利铂化疗后24-48小时内出现四肢感觉障碍)虽持续时间较短,通常几小时至数天内即可自发缓解,且一般不会超过一周,但其诱发因素却颇为特殊——冷刺激。尤其在寒冷的冬季,患者一旦接触到冷空气或冷物品,便可能出现手脚、口周及咽喉部的感觉迟钝或麻木,症状严重者甚至会出现舌头感觉异常、言语困难等困扰。
鉴于此,患者在服用奥沙利铂期间,必须格外注意以下生活细节,以减轻不良反应带来的困扰:
一般性预防措施
1.遵医嘱用药严格按照医生建议用药,注意剂量和用法。
2.监测病情:定期复诊,及时报告不适症状。
3.夏季应避免直接吹空调,以防寒冷气流直接刺激身体;冬季出门时,则应佩戴口罩、帽子和手套,做好全面的防寒保暖措施。
4.尽量不要光脚在冰凉的地板上行走,以免脚部受寒。
5.饮食方面,应避免食用冷食,刷牙时也应使用温水,以减少口腔及咽喉部的冷刺激。
6.尽量减少与金属器物的接触,以降低因冷传导而加重肢端麻木的风险。
7.对于感觉异常的部位,应多进行按摩,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有助于康复进程。
8.适当运动:体育锻炼改善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疲劳。
针对性预防措施
物理疗法:热敷、按摩、理疗等,缓解疼痛和麻木。
营养补充:增加维生素B6、E等抗氧化物质摄入。
药物治疗: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神经营养剂或辅助治疗。
心理调节:心理疏导,听舒缓音乐,缓解不良情绪。
遵循上述措施,可更好预防和控制奥沙利铂引起的周围神经病变,提高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