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门诊中,家长常困惑:“盯着孩子纠正动作、不让玩电子产品,抽动却比以前更频繁?” 实则抽动症护理核心是 “减少刺激、缓解焦虑”,不少 “为孩子好” 的做法反而加重症状。临床显示,60% 患儿症状波动与家长护理方式相关,以下梳理 3 大误区及科学应对方法。
先明确:抽动症不是 “坏习惯”,过度干预适得其反
抽动症是神经发育障碍,眨眼、耸肩等是大脑神经调节异常的不自主行为,非 “调皮” 或 “坏习惯”。家长若用提醒、批评等方式干预,会让孩子焦虑紧张,刺激神经系统,导致抽动更频繁。
误区一:频繁提醒 “你又在眨眼 耸肩了”—— 越关注,越严重
1. 为何频繁提醒有害?
孩子抽动多为无意识,家长提醒会让其关注 “问题动作”,产生自我否定,心理压力骤增。且紧张会使大脑去甲肾上腺素等神经递质分泌增加,增强神经兴奋性,加重抽动,形成 “提醒→紧张→抽动加重” 循环。
2. 正确做法:忽略轻微动作,减少关注
轻微抽动(不影响生活)视而不见,不提醒、不批评;
动作影响生活时,用 “转移注意力” 替代提醒(如 “比赛吃青菜,赢了玩积木”);
不在他人面前提及孩子抽动,避免其自卑。
误区二:禁止孩子玩电子产品,自己却刷手机 —— 双标无效还伤关系
1. 为何 “双标” 有害?
屏幕强光、快速画面会刺激神经,但家长 “自己刷、禁孩子” 的双标,会让孩子抵触,转化为心理压力;且家长屏幕光线仍会刺激孩子,护理效果打折。
2. 正确做法:全家 “少看屏幕”,造无刺激环境
定 “家庭屏幕规则”(如晚 7 点后全家不看),家长带头互动(玩积木、读绘本);
控制屏幕时间:3-6 岁每天≤20 分钟,7-12 岁≤30 分钟,选慢节奏内容(避短视频、快切游戏);
家长刷屏幕避开孩子,调低亮度音量。
误区三:给孩子吃太多零食 —— 添加剂、咖啡因刺激神经
1. 为何零食有害?
人工添加剂(色素、防腐剂)干扰神经递质平衡,升神经兴奋性;
咖啡因(可乐、巧克力)直接刺激大脑,加重抽动;
高糖致血糖骤升骤降,影响神经稳定。
临床显示,30% 患儿吃这类零食后 1-2 天内抽动加重。
2. 正确做法:清淡饮食,用天然食物替代零食
禁含添加剂、咖啡因的加工零食,高糖食物每周≤1 次;
用水果、原味坚果(每天 10-15g)、无糖酸奶当零食;
记 “饮食 - 抽动日记”,避开加重症状的食物。
最后想对家长说:
抽动症护理关键是 “造无压力、少刺激环境”,家长需放下焦虑,避开 3 大误区,配合 “忽略轻微动作、全家少看屏幕、清淡饮食”。若抽动频繁(如每分钟眨眼≥10 次)、影响学习和社交,或有发声抽动,需及时就医,护理结合专业干预,帮助孩子好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