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食物过敏在儿童中非常多见,尤其是牛奶蛋白过敏。非急性的过敏反应家长常常没有发觉,因为过敏表现很平常,没有特异性。常见的消化道症状是呕吐/吐奶、反流、厌食/拒食、易烦躁、睡眠不安、总是擦眼睛/脸、揪耳朵、解粘液便、血便、便秘、体重增长不良、腹痛、慢性腹泻等,可能合并湿疹、过敏性鼻炎、过敏性咳嗽、哮喘等。
可能诱发过敏反应的食物有100多种,其中最常见的食物过敏原有8种:牛奶、鸡蛋、花生、坚果类(腰果、杏仁、山核桃、核桃、榛子)、贝类、鱼、大豆和小麦。儿童期牛奶、鸡蛋、大豆和小麦过敏可能是暂时性的,随年龄增长渐渐产生了免疫耐受,而花生、坚果、贝类、鱼过敏可能是持续性的。近年来,对芝麻和油的过敏发生也逐渐增多。
经常有家长问明明查了牛奶不过敏,为什么医生还说我的宝宝考虑牛奶蛋白过敏呢?或者问有没办法检测某些食物到底过不过敏?这还得从过敏发生的机制说起。食物过敏是由IgE介导和非IgE介导。IgE介导的过敏可以查总IgE,过敏原作为参考,非IgE介导的过敏目前没有可靠的检测手段。而食物过敏更多的是由非IgE介导的过敏,所以不一定都建议查过敏原。查过敏原阳性的需要结合宝宝的情况评估是否过敏。目前诊断食物过敏的金标准是口服食物激发试验(OFC)。治疗最主要的的方法是回避确诊过敏的食物。
考虑牛奶蛋白过敏,小宝宝可继续母乳喂养,母亲回避牛奶、奶制品,人工喂养的建议使用氨基酸奶粉或深度水解奶粉。有食物过敏的宝宝建议出生后 4~6个月开始添加固体食物,早于 4个月或晚于 6个月添加固体食物,不仅无预防食物过敏作用,反而有增加食物过敏的风险。
有重度急性过敏反应(如呼吸困难、声音沙哑或不能出声、口唇发青、意识不清、严重水肿等)紧急就医;有慢性腹泻、营养不良、发育迟缓、贫血、频繁呕吐、便血等及时就医,排查重度食物过敏。有厌食、吐奶、睡眠不安等非特异性表现择期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