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这样的作息节奏对于现代社会来说似乎“过时”了。随着生活节奏不断加快,长期熬夜成了不少年轻人的常态,并寄希望于白天或是周末补个觉就能“满血复活”。 真的可以“补觉”吗?最近的一项研究发现,如果长期作息紊乱,扰乱身体的昼夜循环,可能会引起阿尔茨海默病(AD)。
健康的睡眠规律可以清除阿尔茨海默病的危险因子 研究者在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大脑中发现,存在淀粉样蛋白Aβ42的沉积等病理性的改变,这种有毒蛋白长期沉积形成斑块后会导致神经炎症,进而促使神经元的死亡。 在正常的情况下,免疫细胞可以及时清理掉这些变异的“垃圾”,它们会通过吞噬作用而吃掉淀粉样蛋白Aβ42。 但是免疫细胞的“工作”与昼夜节律有关,人体的各个器官的细胞与昼夜循环同步,并以时间特异性的方式释放包括激素在内的不同生化物质。 当长期熬夜,昼夜节律的生物钟被打乱,会影响免疫细胞的活动,引起AD样的表型病变。
长期熬夜会导致阿尔茨海默症的发生 研究者对免疫细胞吞噬淀粉样蛋白Aβ42做了详细分析,观察参与调解Aβ42清除的蛋白酶在一天24小时内的变化。 研究发现,在昼夜节律周期正常的巨噬细胞表面(一种免疫细胞),参与调解Aβ42清除的蛋白酶的表达水平随着昼夜节律出现了周期性的振荡。 更为关键的是,当这些蛋白酶产生处于一天中最低水平时,Aβ42的清除率达到峰值,相反,如果细胞表面存在大量蛋白酶时,巨噬细胞反而不会去吞噬Aβ42。 也就是说,蛋白酶的生成过程和发挥作用的清除工作是分开的,蛋白酶生产到蛋白酶清除工作需要规律的周期振荡。 因此,研究人员称:“如果能够提高大脑周期振荡的振幅,也许可以增加对Aβ42的清除率,防止它们对大脑造成损伤”。 而大脑“周期振荡”的关键,是稳定的“昼夜节律”,因此,长期的熬夜导致的作息紊乱会导致AD的发生。
老年痴呆“阿尔茨海默症”要趁早干预、积极预防
阿尔茨海默病是一种退行性的疾病,会引发患者的认知功能障碍、日常生活能力降低和精神行为异常,因此也被称为“老年痴呆症”。 目前,全世界至少存在5000万人罹患阿尔茨海默症,平均每3分钟就有一人确诊。随着全球老龄化的加剧,预测到2050年,全球阿尔茨海默症患者将达到1.25亿。 可惜的是,阿尔茨海默症至今为止仍然没有有效的治疗药物和治疗手段,最常用的治疗药物包括改善认知功能类和控制精神症状类,如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多奈哌齐和苯二氮卓类氟西泮等。 一旦发生阿尔茨海默病,病程几乎是无法逆转的,因此对于该疾病的治疗,医学界提倡“早诊早诊、积极干预”。 因此,对于年轻人来说,可千万不要误认为阿尔茨海默症是老年人的专利,忽视了长期熬夜导致的昼夜作息紊乱,从而为疾病埋下“祸根”。 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恢复在自然光下工作学习、然后在夜间充分休息、以优化昼夜节律的治疗策略可能是限制神经系统疾病风险的关键,并有很大希望能抑制AD的患病率。 最后,让我们重视睡眠,放下手机,恢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良好作息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