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止心梗复发,只能吃药吗?

李哲医生 发布于2022-03-17 18:42 阅读量260

本文由李哲原创

疾病不可怕,可怕的是突发疾病,尤其是心梗!


专家指出,心梗致死率高,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一些不典型的先兆症状没有得到患者重视,等到突然发病,救治不及时就容易造成致命危险,所以及时识别急性心肌梗死的先兆症状很重要。

 

急性心肌梗死的先兆症状多在发病前1周出现,少数甚至可能提前数周,约40%的病人发生于梗死前1~2天,有的病人可以反复发作。其主要表现为:

1.心绞痛发作频率增加,而且疼痛加重;


2.心绞痛持续时间延长,伴出冷汗、恶心、呕吐等;


3.心绞痛诱因改变,更易发作,在休息时也会发作;


4.原来可缓解疼痛的方式失效;


5、发作时伴心跳缓慢或心动过速、休克、晕厥等。


了解心梗症状后,也有不少心梗患者担心:出院以后心梗还会复发吗?实际上,根据国内外很多临床研究的结果,心肌梗死以后第一年再发心梗的风险是非常高的,总体来说是在20%左右。所以,心梗患者出院以后,即便感觉很好,没有心绞痛的症状,日常生活也不受到影响,依然需要特别重视这些方面:


1坚持长期药物治疗,定期复查

心梗康复后为预防再次复发,谨遵医嘱坚持长期药物治疗堪称重中之重。心肌梗死二级预防推荐服用抗血小板药物至少12个月,长期的药物治疗可以帮助心梗人群控制缺血症状、降低心肌梗死复发和死亡事件的发生。


在药物选择方面,指南推荐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均可作为首选抗血小板药物,帮助心梗人群控制危险因素,降低复发风险。此外,心梗人群应定期前往医院复查,根据医嘱调整自身用药。


2合理膳食

不合理膳食是造成我国心血管疾病死亡和疾病负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2017年我国约263万心血管病死亡归因于膳食因素,较2007年增长38%。控制膳食平衡可以帮助心梗人群控制自身的体重、血脂、血压和血糖,是预防心梗复发的重要一环。权威指南证明,做好膳食平衡,有助于降低心血管疾病发病风险。

平衡膳食应做到如下几点:


①以谷类为主,增加全谷物、杂粮、杂豆和薯类的摄入;


②增加蔬菜水果的摄入,适量吃鱼类、蛋类、豆制品、乳制品;


③减少食盐的摄入,平均每人每天摄入钠盐应<5g;


④减少加工肉类、饱和脂肪酸的摄入,控制膳食胆固醇摄入;⑤减少含糖饮料的摄入,适量饮茶。

3戒烟

大量流行病学研究表明,无论是主动吸烟还是被动吸入二手烟,都会增加心血管病的发病和死亡风险,并且吸烟不存在安全剂量,吸烟量越大、年限越长、开始吸烟年龄越小,心血管病风险越大。电子烟同样危险:电子烟产生的气溶胶含有多种有毒有害物质,会损伤血管内皮功能、增加动脉僵硬度,增加心肌梗死的患病风险。


处于预防心梗复发的角度考虑,鼓励各年龄段吸烟者戒烟。戒烟可以降低各类心血管病的发病和死亡风险,戒烟后,心血管病发病风险迅速降低,戒烟时间越长,心血管健康获益越大。研究表明,30岁、40岁或50岁时戒烟,可分别延长约10年、9年或6年的预期寿命。

4进行适当的体育运动

研究表明,身体活动不足成为多种慢性病发生的危险因素。相反,增加身体活动在短期内就可以获得明显的健康获益,如减轻焦虑情绪、改善睡眠、降低血压等;长期来讲,可以降低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病发病风险。因此,对日常身体活动不足的人群,应尽可能增加身体活动。


对心肌梗死人群来说,定期适量进行身体活动有助于心梗复发的预防。指南表明,所有人都应当增加运动、减少久坐,即使少量增加身体活动也能带来健康获益。因此心梗人群即使不能达到健康成年人的身体活动量,也应该根据身体状况坚持进行身体活动,避免久坐不动。可根据自身的身体状况,选择快走、慢跑等轻度运动,或遵循医嘱,制定适合自身状况的身体活动计划。


5保持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

心理健康是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抑郁、持久性心理压力、焦虑等精神疾病或心理问题会增加心血管代谢疾病风险,而正面的心理情绪能够促进心血管健康。此外,保持心理健康有助于减轻机体的炎症水平,减少吸烟、失眠等不良行为,促进积极向上的行为、生活方式,从而促进心血管健康。


保持乐观和积极的生活态度有助于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和死亡。为了远离心梗困扰,多与家人、朋友沟通交流,变得开心起来吧!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