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戊酸钠与这种药物联用,患者住进 ICU!

李哲医生 发布于2022-01-26 18:23 阅读量266

本文由李哲原创

简述一下病例:


入院情况

患者 64 岁男性,半月前因咳嗽、咳痰入院。入院时体温 37.9 ℃,血常规示 WBC 21.90 × 109/L↑,N 81.6% ↑,CRP 58.9 mg/L↑;肺部 CT 示双下肺炎症伴胸腔积液。

既往

有癫痫病史,长期规律服用丙戊酸钠 600 mg/d,分两次服用,癫痫控制良好。

初始用药

给予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 3 g,ivgtt,q 12 h 抗感染治疗。

入院第三天

患者症状未见改善,痰培养提示肺炎克雷伯菌 (ESBLs 阳性),体温最高 38.6℃,于当日下午更换抗感染药物为美罗培南 500 mg,ivgtt,q 8 h。

入院第四天

患者突发双上肢抽搐,继而双眼上翻,下肢伸直,头向一侧倾斜伴意识丧失,考虑癫痫复发,转至 ICU 继续治疗。对症处理后测丙戊酸钠血药浓度只有 18.13 mg/L(正常治疗浓度为 50~100 mg/L)。


讨论分析:考虑丙戊酸钠血药浓度严重不足是导致癫痫复发的主要原因。

 


患者入院后规律服用丙戊酸钠,为何丙戊酸钠血药浓度会降低?


丙戊酸(VPA)具有广谱的抗惊厥活性,是最常用的抗癫痫药物之一。并且是一种肝药酶抑制剂,可增加某些药物(如三环类抗抑郁药、拉莫三嗪)的血浆浓度;反过来,其他药物也可能影响丙戊酸血药浓度,最典型的就是碳青霉烯类抗生素。


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具有广谱抗菌活性,尤其对革兰氏阴性菌和厌氧菌具有强大活性,对于治疗感染性疾病患者至关重要。



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样的相互作用呢?


这两种药物在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四个阶段都可能产生相互作用,最终导致丙戊酸钠血药浓度显著降低(具体机制目前尚未明确)



该相互作用发生在使用碳青霉烯类抗生素 24 小时内,即使增加丙戊酸钠的剂量,其血清浓度依然在下降,说明这种相互作用与丙戊酸钠的每日给药剂量无关。


患者停用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后,随着丙戊酸钠的剂量增加,其血清浓度需 7 天才能恢复到初始丙戊酸钠浓度的 90%。


研究表明,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可使丙戊酸血药浓度减少 45%~95%,超过 50% 的患者出现癫痫发作。


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 ( FDA) 、欧洲药品管理局 ( EMA) 和我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2015 版》及各自的说明书中都指出,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可能降低丙戊酸钠血药浓度,并导致癫痫发作,不推荐联合应用。


同时有文献报道,碳青霉烯类药物本身容易诱发癫痫,其中以亚胺培南为著。

 


遇到这种情况,该如何做?


对于既往有癫痫病史并长期服用丙戊酸钠的患者,必须要选择使用碳青霉烯类药物时,需在综合患者实际病情及其他各方面因素的情况下谨慎管理:


1. 换用或加用另外一种抗癫痫药物是较为理想的选择。


选择替代性抗癫痫药应基于发作类型、副作用、药物相互作用以及患者相关因素。左乙拉西坦具有较低的药物相互作用风险,是丙戊酸钠的首选替代品。


苯妥英钠和其他酶诱导抗癫痫药物,包括苯巴比妥和卡马西平,由于其潜在的药物相互作用,并非丙戊酸钠的首选替代品。


2. 可以考虑选择使用指南中推荐的其他抗感染药物。


可以考虑使用替加环素或多粘菌素作为替代品,以覆盖 G- 菌;化脓性脑膜炎合并癫痫的患者而言,可考虑换用头孢噻肟、头孢曲松等血脑屏障穿透性较好的药物。


3. 不推荐增加丙戊酸钠的剂量。


研究表明两药的相互作用为非剂量依赖性,增加丙戊酸钠的剂量可能出现丙戊酸钠剂量相关性不良反应。


4. 对于癫痫发作风险低,短期接受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治疗的患者,建议对丙戊酸钠进行血药浓度监测。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