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变粘稠了,真有这么回事吗?查的准吗?

李哲医生 发布于2022-01-25 19:08 阅读量1535

本文由李哲原创

一到冬天,门诊就多了很多老年人,而且都有自己的一套理论,什么血液粘稠了,想要挂挂水,通通血管之类的。


血液粘稠,究竟是个什么概念,有无相应的检查指标?


在临床检验上,这个指标确实是有的,只是目前应用的不多,临床价值也有待明确和开发。


血液粘稠,影响的是血液的流体力学。我们先从血液的流变学开始说起。 


1948年Copley提出生物流变的概念,即血液、淋巴液其他体液、玻璃体,软组织如血管、肌肉、晶体、甚至骨骼,细胞质等均可发生流变。


到1951年,提出研究血液及其有形成分的流动性与形变规律的流变叫血液流变学(hemorheology)。


研究血液有形成分的流变学特性,如红细胞的变形、聚集、表面电荷等,称为血细胞流变学(cellular hemorheology)。


发展到从分子水平研究血液成分的流变特性,如红细胞膜中骨架蛋白、膜磷脂对红细胞流变性的影响,血浆分子成分对血浆粘度的影响等,这些属于分子血液流变学(molecullar hemorheology)。缩写为HR。


如果我们把血液比成一锅豆粥,血液中的白细胞是豆子(比较大一点的细胞),红细胞和血小板是米粒(小一点的细胞),血浆是粘稠的米汤。那么查血粘度就是看看这一锅豆粥流过漏斗的能力。血粘度过低,意味着这锅粥干货太少,堵塞漏斗的可能性比较小;血粘度过高,意味着这锅粥可能很容易堵塞漏斗,这就是大家都担心的血栓啦。


血液流变学,有这么几个纬度:


1、血浆粘度

血浆粘度是反映血液粘滞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影响血浆粘度的因素有纤维蛋白原、球蛋白、白蛋白、脂类和血糖等。


2、红细胞聚集指数

红细胞聚集性是指,当血液的切变力降低到一定程度,红细胞互相叠连形成所谓“缗钱状”聚集物的能力。反映红细胞聚集性及程度的一个客观指标,增高表示聚集性增强,全血粘度增高。


3、全血粘度检测

全血粘度是反映血液流变学基本特征的参数,也是反映血液粘滞程度的重要指标。影响全血粘度的主要因素有红细胞压积,红细胞聚集性和变形性及血浆粘度等。根据切变率的不同,一般分为高、中、低切粘度。高切变率下的全血粘度反映红细胞的变形性,低切变率下的全血粘度反映红细胞的聚集性。



各种参数

全血比粘度

低切 正常情况: 男:7.5~10.0 女:5.8~8.1

高切 男:5.6~6.7 女:4.7~6.01

增加(意味着血流的慢,变得稠密):常见于高血压病、脑血管意外、冠心病和心肌梗塞等。

减少(血流的快,稀汤寡水):常见于贫血疾病。



血浆比粘度

正常情况:1.64~1.78

增加:常见于高血压、冠心病、心肌梗塞、脑血栓等。


红细胞电泳时间(S)

正常情况:15~17.4s

血小板电泳时间(S)

正常情况:19~22.6s

降低:提示红细胞、血小板带电荷强、血液粘度下降。见于血小板无力症、巨球蛋白血症、肿瘤、坏血病及眼用阿司匹林、保泰松、右旋糖酐等。


纤维蛋白原(Fb)

正常情况:2.4~3.7(g/L)

增高:感染,炎症,风湿、经期,手术后,DIC代偿期等。

减低:播散性血管内凝血,胎盘早期剥离,分娩时羊水渗入血管形成栓塞等。


全血还原比粘度(低切)

正常情况:低切 男:14~20 女:12~21

红细胞电泳时间(S)

正常情况:15~17.4s

增加:提示红细胞及血小板聚集性增强、血液粘度增高,易形成血栓性疾病,如闭塞性脉管炎、心肌梗塞、心绞痛、缺血性中风、高血压等。

减少:提示红细胞、血小板带电荷强,血液粘度下降。见于血小板无力症、巨球蛋白血症、肿瘤、坏血病及服用阿司匹林、保泰松、右旋糖酐等。


全血还原比粘度(高切)

正常情况:高切 男:10~13 女:9~13

当血细胞比积浓度为1时的全血粘度值。以全血粘度与血细胞比积浓度之比表示。即(全血粘度-1)/血细胞比积。其中(全血粘度-1)为增比粘度,还原粘度则实际反映单位血细胞比积产生增比粘度的量,使血液粘度校正到同一血细胞比积浓度的基础上,以之比较。


红细胞沉降率(ESR、血沉)

正常情况:男:0~21mm/h 女:0~38mm/h

贫血或血液被稀释血沉增快,是红细胞下降逆阻力减低,并不是红细胞聚集增强而增快。通过红细胞比积的血沉方程K值,可排除贫血或血液稀释对血沉的影响。K值高反映红细胞聚集性增强。若血沉快,K值大,血沉一定是快;血沉快,K值正常,是由于红细胞比积低而引起血沉增快。


红细胞压积

正常情况:男:0.42~0.47女:0.39~0.40

红细胞压积是指红细胞在血液中所占的容积比值。是影响血液粘度的重要因素,血液粘度随红细胞压积的增加,而迅速增高,反之则降低。

增高:各种原因所致血液浓缩如大量呕吐、腹泻、大面积烧伤后有大量创面渗出液等,测定红细胞压积以了解血液浓缩程度,可作为补液量的依据。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有时可高达80%左右。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系体内氧供应不足引起的代偿反应如新生儿,高山居住者及慢性心肺疾患等。

减少:各种贫血或血液稀释,由于贫血类型不同,红细胞计数与红细胞比积的降低不一定成比例,故可以根据红细胞比积和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的量计算红细胞三种平均值,以有助于贫血的鉴别和分类。


红细胞变形能力

正常情况:男:3.9~5.0 女:3.0~4.2

降低提示溶血性贫血、血管性疾病、糖尿病、肝脏病。


红细胞刚性指数

正常情况:男:7.16 女:7.14

红细胞刚性指数越大,表明红细胞变性性越小,是高切变率下,血液粘度高的原因之一。




由此可见,血液的流变学指标是很丰富的,而且很多指标可能反映的都是同一个问题,能通过这个指标来判断疾病的转轨和预后吗?


最大的问题就是指标的不稳定性太强

血流变检查注意事项:

1. 做检查前一天,饮食要清淡,否则易致血脂变粘稠,导致误诊误判。

2. 抽血前至少保持空腹8小时,要求禁食禁水禁药,以确保检查的准确性。

3.检查前不能做剧烈运动,以防血液流受到心脏压缩的影响,使判断不准。

4. 女性应避开经期检查。


此外,2005年曾有一篇荟萃分析文章,总结了三十多个研究的临床数据,认为纤维蛋白原浓度升高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正向相关。但2013年更新的荟萃分析认为,血浆中的纤维蛋白原浓度并不与冠心病或卒中的风险升高有关。我们只能说,目前的循证医学证据认为,高纤维蛋白原血症对心血管疾病的预测作用并不确切。另外,科学研究也没有找到高纤维蛋白原血症促进心血管疾病发生发展的理论依据。



在众多“热门体检项目”中,血粘度检查是常常被拿来重点宣传的。但在实际应用中,血粘度检查在疾病的诊断、治疗和疗效监测上并没有其他检查不可替代的作用,是一项“看起来或许很有道理”,但实际上“没什么用”的检查。


简而言之,血液流变学,查的不准,意义不明,有可替代的更准确的其他检查,是个过时的检查。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