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女性癫痫患者经历着备孕、孕期、哺乳等特殊生理阶段,因此抗癫痫药物的选用关乎患者及其后代的健康。
本文从备孕、孕期、避孕、哺乳等阶段讲述女性癫痫患者的用药注意事项,并将相关药物进行总结(见下表)。
备 孕
部分抗癫痫药物可能影响生育功能,因此,对于尚未生育的患者应尽量避免使用可能影响生育功能的药物,如丙戊酸类药物等。
另外,除服用抗癫痫药物之外,备孕及孕期女性癫痫患者需补充叶酸制剂。动物研究表明,抗癫痫药物可降低血清叶酸水平,增加胎儿神经管缺陷的风险。新生儿畸形也与母体血清叶酸水平低有关。
所有育龄期癫痫女性在服用抗癫痫药物期间应该补充叶酸。虽然对叶酸的剂量尚无明确的共识,但对有生育能力的妇女每日口服 5 mg 叶酸是合理的。
孕 期
抗癫痫药物的使用与胎儿严重先天性畸形相关,如唇腭裂、心脏畸形 ( 室间隔缺损,法氏四联症) 、泌尿生殖缺陷 ( 尿道下裂) 、脊柱裂等,研究显示不同的抗癫痫药物致畸率存在一定的差异,且存在一定剂量相关性。
因此,孕期应该尽量选择致畸率较低的药物进行治疗,但替换药物时仍需权衡癫痫控制情况。另外,抗癫痫药物的暴露也可能影响后代认知,如丙戊酸宫内暴露与儿童认知功能下降相关,该风险可能与剂量相关。
然而,丙戊酸盐也可能对某些类型的癫痫有效,例如青少年肌阵挛性癫痫。应与患者和/或家属充分讨论在育龄期患者或妊娠期间使用该药物的风险和获益,以做出共同决定。
如对于已经处于孕期的服用丙戊酸的患者,如果发作控制良好,也不推荐临时替换丙戊酸。
避 孕
服用具有肝酶酶诱导性的抗癫痫药物影响口服避孕药的有效性,从而可能存在避孕失败的风险,因此建议癫痫女性使用其他非口服药物的方法进行避孕,如工具避孕等。
另外,口服避孕药也可能影响抗癫痫药物的浓度,进而影响抗癫痫药物的疗效,如含雌激素的避孕药物均可降低血清拉莫三嗪浓度,导致癫痫控制恶化,因此,如果停用避孕药时,可能需要调整拉莫三嗪的剂量。
经典抗癫痫药物中的酶诱导剂主要有苯妥英、卡马西平、苯巴比妥、扑痫酮等,新型抗癫痫药物中奥卡西平也具有酶诱导特性。
哺 乳
目前,尚无证据表明通过哺乳间接暴露抗癫痫药物对后代有临床显著影响,哺乳的潜在风险应通过哺乳对新生儿和母亲的获益进行平衡,应向癫痫妇女咨询母乳喂养的利弊。
扑米酮、左乙拉西坦、巴比妥类、苯二氮卓类、拉莫三嗪、加巴喷丁、托吡酯和唑尼沙胺很可能显著渗透至乳汁中,因此对于服用这些药物的患者,应该向患者详细告知母乳喂养的利弊。
总之,女性癫痫患者作为特殊的患者群体,使用抗癫痫药物时应该充分考虑妊娠、避孕、哺乳等特殊生理阶段,合理用药,孕前、孕中及产后定期监测血药浓度,及时调整药物用量。
>> 我国专家制定的《中国围妊娠期女性癫痫患者管理指南》的用药推荐:
01. 考虑到女性生育的黄金年龄较短,且大多数低剂量 AEDs 的致畸风险较低,对于正在联合治疗的女性,临床上并不建议完全停药后再怀孕,而应依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D 级推荐):
a. 改为低剂量单药;b. 替换高致畸率药物;c. 维持原方案,但减少剂量。
02. 建议在备孕时,优先选择新型 AEDs,尽可能避免使用丙戊酸,尽量保持单药治疗的最低有效剂量(A 级推荐)。
03. 对于已经在使用丙戊酸的女性患者,建议重新评估,尽量改用其他 AEDs 替代后再考虑怀孕(C 级推荐)。
04. 计划外怀孕且正在使用丙戊酸的女性,若发作控制良好,不推荐在妊娠期临时替换丙戊酸,调整到较低剂量即可;若发作控制不佳,可尝试用起效较快的新型 AEDs 进行替换,或添加新型 AEDs,并维持较低的丙戊酸剂量(D 级推荐)。
05. 对于单药 AEDs 治疗的癫痫患者,鼓励母乳喂养(B 级推荐)。尽量避免使用苯巴比妥、苯二氮类和托吡酯;如为多药联合治疗的患者,可考虑人工喂养(D 级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