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女性,78岁,因意识障碍5小时入院。患者于5小时前被家属发现意识不清,伴言语不能,伴右侧肢体活动不灵,急来我院就诊。既往乳腺癌术后1年,伴肺部、颅脑转移。
神经内科查体:血压:102/67 mmHg。意识不清,言语不能,双眼左侧凝视,双侧瞳孔等大形圆,直径约3 mm,对光反射迟钝,颈软,四肢查体不合作,痛刺激左侧肢体可见活动,右侧肢体未见活动,右侧病理征阳性,NIHSS评分:30分。实验室检查:血清学D二聚体升高(>20 μg/ml)。
影像学检查:颅脑CT平扫+CTA+CTP示:双侧基底节区腔隙灶,左侧颈内动脉颅内段、左侧大脑中动脉显影淡,左侧椎动脉显示不清。双侧肺部CT示:右肺中心型肺癌并双肺多发转移可能。
诊疗经过:
脑血管造影见左侧颈总动脉大量栓子影,血流纤细。8F导引导管于左侧颈总动脉,再次造影见部分栓子逃逸至颈外动脉,致使颈外动脉闭塞。经导引导管送入保护伞至左侧颈内动脉C2段远端保护,逐渐回撤导引导管并给予负压回抽,抽出大负荷量栓子,再次造影示左侧颈外动脉血流恢复,颈总动脉血栓清除。
行左侧椎动脉造影见左侧椎动脉弓上起源,远端血流不通,因术前CTA左侧椎动脉未见显影,CTP示后循环未见明显核心梗死区及低灌注区,术中考虑左侧椎动脉为慢性闭塞,且右侧椎动脉造影见血管显影良好,远端基底动脉通畅,结束手术。
术后患者仍意识不清,立即给予替罗非班抗血小板治疗,术后8小时复查颅脑CT示:左侧枕顶叶大面积脑梗死)。术后24小时颅脑MRI+MRA示:双侧额枕顶叶、左侧颞岛叶、左侧基底节区、左侧丘脑、左侧脑室体旁、脑干、双侧小脑多处新发脑梗死灶。左侧椎动脉未见显示。
结合患者病史及影像学表现,考虑为癌症相关性高凝性急性缺血性梗死,即特鲁索综合征(Trousseau Syndrome, TS), 24小时后因脑梗死面积较大,低分子肝素出血风险高,给予阿加曲班10 mg静脉泵入Q12H抗凝治疗。
术后患者神经系统症状逐渐好转,术后10 d神志转清,左侧肌力正常,右侧肌力3级,但肺部感染严重,虽积极给予抗感染、气管切开等治疗,术后2月仍因呼吸衰竭死亡。
本患者为恶性肿瘤伴多发转移患者,术前mRS0分,血管内治疗意愿强烈。血栓形成部位:
①左侧颈总动脉,术中吸出大量栓子;
②左侧椎动脉急性栓塞,依据为术后颅脑MRI示双侧小脑多发梗死;
③DVT,尽管已给予患者充分的气压治疗和抗凝,72小时后双下肢静脉超声仍提示左侧小腿肌间静脉血栓形成。
另外本患者入院时D二聚体(>20 μg/ml),入院后48h、85h和10d各复查D二聚体分别为(4.89 μg/ml)、(4.99 μg/ml)和(6.92 μg/ml)。结合病史该患者符合TS诊断。
因对该病认识不足,且入院时行CTA示左侧椎动脉未见显影,CTP后循环未见明显核心梗死区和低灌注区,故将左侧椎动脉闭塞考虑为慢性闭塞,术中未给予血管开通。
目前对于TS的治疗没有共识。治疗TS的首要方法是消除病因性肿瘤。有数据表明因为低分子肝素能直接抑制白细胞、血小板与肿瘤分泌的粘蛋白配体的结合,低分子肝素可以降低静脉血栓栓塞症(VTE)的复发率,是VTE和癌症相关性VTE长期治疗的首选抗凝剂。
根据目前的国际指南,低分子肝素被推荐为确诊VTE后前3个月的标准抗凝治疗。ASCO 2013年VTE预防和治疗指南建议使用目标INR范围为2-3的维生素K拮抗剂可作为低分子肝素的替代品。
因新型抗凝剂如Xa因子抑制剂(利伐沙班、阿哌沙班和依多沙班等)和直接凝血酶抑制剂(达比加群、阿加曲班)具有更少的食物和药物-药物相互作用,而且不需要监测INR,是治疗癌症患者VTE的具有潜力的口服药物,尤其在合并急性脑梗死时,具有更高出血安全性的阿加曲班可能是更好的选择。
然而,目前还没有数据证实这些新型抗凝剂对癌症相关VTE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期待更多的研究证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