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岁男孩突发左侧偏瘫和构音障碍,别让脑梗死背锅了

李哲医生 发布于2021-12-26 18:04 阅读量209

本文由李哲原创

病例资料患者男,13岁,既往长期步态不稳。24小时内出现2次左侧偏瘫和构音障碍急性发作,无感觉障碍。每次发作症状持续近60分钟才完全缓解。既往无类似事件发作。


第2次发作后,查体示:构音障碍、扁平外翻足、跟腱紧绷,双侧肢体振动觉、精细触觉减退(从脚趾至胫骨中部),双侧膝反射和跟腱反射消失。双足背屈无力(4/5级)。无肌肉萎缩。


入院时,患者进行代谢、全血细胞计数、红细胞沉降率、CRP、血凝功能等检查正常范围。CTA不支持颅内外动脉夹层。MRI示双侧对称性幕上脑白质和胼胝体弥散受限及T2WI高信号。


腰穿检查:


细胞数正常、寡克隆带(-)、病原学检查未见异常。患者自诉总是用足外侧进行走路,对比其他儿童行走显得笨拙,但是无运动发育迟滞。


家族中,母亲存在腱反射消失、手部震颤和平衡障碍。弟弟有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且同样有步态异常。


患者的诊断是什么呢?答案是X连锁腓骨肌萎缩症


患者查体符合周围神经损害,临床表现上又叠加了“卒中样发作”,影像学表现为双侧对称性幕上白质弥散受限,高度提示CMTX诊断。


基因检查结果GJB1基因突变(c.227t>G),GJB1基因突变与1型CMTX1有关,因此是致病突变。


腓骨肌萎缩症(CMT)


腓骨肌萎缩症(Charcot-Marie-Tooth disease, CMT)亦称遗传性运动感觉神经病,由法国神经病学家Charcot和Marie以及英国神经病学家Tooth于1886年率先报道。CMT是临床最常见的、具有高度临床异质性和遗传异质性的周围神经系统单基因遗传病,患病率约为1/2500。


其遗传方式包括常染色体显性、隐性、性连锁(即CMTX)以及线粒体基因突变导致的母系遗传。通常于儿童期或青少年期发病,临床主要表现为慢性进行性四肢远端肌无力和肌萎缩、感觉减退和腱反射消失,伴高弓足和脊柱侧弯等骨骼畸形。多数患者疾病进展缓慢,出现轻至中度功能损害,但不影响预期寿命。


X连锁腓骨肌萎缩症1型(CMTX1)


CMTX1是CMTX中最常见的类型,由GJB1基因突变所致。GJB1基因编码缝隙连接蛋白-32(connexin 32, CX32)。CX32由283个氨基酸组成,近80%GJB1突变为错义突变。CX32构成细胞间小分子和离子运动的缝隙连接通道。其表达于周围神经系统的施万细胞中,在髓鞘之间形成缝隙连接。因而CMTX1主要临床表现为脱髓鞘或者轴索型周围神经病。


此外,CX32可也表达于中枢神经系统的少突胶质细胞中,联接少突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CMTX1出现中枢神经系统受累可能于这些分子机制相关。中枢神经系统受累—卒中样发作,是CMTX1的特征性表现。


通常表现为瘫痪、构音障碍、吞咽困难、共济失调、呼吸困难、嗜睡和行为异常。持续性中枢神经系统受累(如Babinski征和听觉损害)也比较常见。


MRI表现为双侧融合性的T2/DWI高信号病灶,主要位于半卵圆后部和胼胝体压部,有时可累及小脑中脚,无强化。病灶特点为白质受累,皮层下U型纤维保留。异常信号可持续数月,可自发缓解。CMTX1的神经系统亚型预后较好,没有证据支持激素或其他免疫制剂有效。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