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应迟钝5年,最后原因是……

李哲医生 发布于2021-12-25 20:19 阅读量348

本文由李哲原创

今天讲述的病例,由于前期诊断为脑梗死,后来患者出现进行性加重认知障碍,一度被诊断为血管性痴呆,但患者痴呆症状一直在加重。5年后通过影像学及相关辅助检查,最终诊断为其他原因引起的痴呆,经过治疗,患者痴呆症状明显得以改善。


病例


▌ 病史


患者2015年有脑梗死病史,遗留左侧肢体乏力,但能生活自理。2016年后患者逐渐出现记忆力下降,反应迟钝,言语减少,偶有答非所问,一直就诊于门诊,诊断为“血管性痴呆”,给予稳定斑块、抗血小板聚集、益智等治疗,此间,患者认知障碍情况一直在加重。2018年,患者开始出现行走不稳、步态异常,家属发现患者偶有小便失禁。2020年12月因为反应迟钝、步态障碍、小便障碍进一步加重门诊就诊,收治入院。


▌ 既往史


患者既往2型糖尿病病史数十年,目前二甲双胍片0.5 tid口服+胰岛素皮下注射控制血糖,家属代诉血糖控制可,空腹6-7mmol/L,餐后血糖控制在10-12mmol/L左右。患者2015年脑梗死病史,遗留左侧肢体乏力,后长期口服普伐他汀片、石杉碱甲。


否认高血压、脑外伤病史,否认遗传性疾病。


▌ 体检


神清,查体部分合作。记忆力下降,定时、定人、定地点可,计算力下降,100-7=?,言语清晰,视野无缺损,双瞳孔等大等圆,直径0.25cm,对光反射存在,动眼无异常,眼震(-),双侧额纹对称,左侧鼻唇沟略浅,伸舌居中,咽反射(++),左上肢肌张力略高,余肢体肌张力正常,左侧肢体肌力5-级,右侧肢体肌力5级,双侧病理征(-)。共济检查:不配合。闭目难立征、直线行走不配合。四肢腱反射(-),痛觉对称,颈软,克氏症、布氏症(-)。

诊断


患者以步态障碍、认知障碍和尿失禁三联征为临床表现,病情呈不同程度的进行性发展,头颅CT检查具有脑室扩大,初步考虑为“正常压力脑积水”。


于是,我们给予患者行腰椎穿刺,结果证实颅压正常,脑脊液常规和生化检查正常,放脑脊液40ml,患者步态障碍明显好转。


正常压力脑积水(NPH)又称可逆性痴呆:是指以步态障碍、认知障碍和尿失禁三联征为临床表现,病情呈不同程度的进行性发展,影像学检查具有脑室扩大,脑脊液压力测定在70-200 mmH20的一组临床综合征。


经过腰穿放脑脊液后,患者步态障碍、认知情况得以改善。


本例患者最终诊断为:NPH。


NPH是什么呢?


让我们来了解一下NPH的相关知识!


临床表现

NPH典型的临床表现为步态障碍、认知障碍和尿失禁三联征。其中步态障碍最为常见,认知障碍和尿失禁也有不同程度的发病,约有一半患者同时具有三联征。


1步态障碍:(出现率95%) 

NPH患者走路时呈特征性表现:行走缓慢、摇摆不稳、步距小、双脚间距增宽、抬脚高度变小,起步和转弯障碍,但行走时摆臂功能正常。早期NPH患者步态障碍症状轻微,难以察觉,常以“头晕”为主诉。


随着疾病进展,典型的步态障碍会逐渐表现出来。晚期,患者则需要辅助下才能行走,甚至完全不能行走。部分患者临床表现类似于帕金森综合征。


2认知障碍:(出现率82%) 

该表现属于神经心理损伤的一部分,涉及认知、情绪情感、精神行为各个方面。包括:精神运动迟缓、淡漠、情感冷淡,注意力、记忆力、计算力、视空间功能以及执行功能障碍等。


上述情况可有波动性、或短期加重。这种患者缺乏主动性和主动交际的能力,日常生活能力降低,是临床常见的痴呆类型之一。此类患者认知功能障碍有恢复的可能,因此被称之为可逆性痴呆。


3尿失禁:(出现率58.3%) 

见于绝大多数的NPH患者。由于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并伴有逼尿肌功能过度活跃所致。患者早期可出现尿频和尿急,随着疾病进展,可出现完全尿失禁,甚至大便失禁,也可出现尿潴留。


4其他症状 

NPH患者还可出现一些非特异症状:头痛、头晕(眩晕)、睡眠时间延长、帕金森样震颤和性功能障碍等。此外,有些患者可能合并其他疾病,如脑血管病、糖尿病、帕金森病、阿尔兹海默症等。


治疗


分流手术是NPH的有效治疗措施。一旦诊断为NPH,经充分评估符合临床诊断,可尽早手术治疗。早期手术可明显改善患者病情及预后。


手术方式主要包括:脑室腹腔分流术、腰大池腹腔分流术、脑室心房分流术等。以脑室腹腔分流术为主要术式。


后记:


NPH是一种可治疗、可逆转的疾病,早期的治疗可以让患者完全恢复到正常生活中。本例患者前期一直被诊断为血管性痴呆,但患者没有再发脑血管事件,痴呆症状一直在进行加重,就需要怀疑这个诊断。


最终本例患者通过脑室分流术,病情得到明显缓解。但如果不对患者进行及时治疗,患者的病情将不可逆。因此,对NPH的早期识别、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