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诉:头痛伴发热2天。现病史:2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头痛,前额部胀痛,无恶心呕吐。无昏迷,无抽搐。伴发热,最高体温38.1℃,周身乏力。1天前患者全身可见多发散在大小不等的鲜红色风团,搔痒明显既往体健,否认类似病史及药物、食物过敏史。
查体:
T 38℃,BP 130/80mmHg,神志清,精神差,急性热病容,酒醉貌,全身可见多发散在大小不等的鲜红色风团,边界清楚,高出皮面,压之不褪色,呈圆形或类椭圆形,部分融合成片,可见多处搔抓后出血痕,无褪皮及脱屑(图1)。
浅表淋巴结不肿大,球结膜充血无水肿,睑结膜无出血。唇干,唇舌未见紫绀,咽红充血,未见出血点。双侧扁桃体不大,颈软,甲状腺不大。神经系统查体:颈部无抵抗,脑膜刺激征阴性,四肢肌力正常,病理征阴性。
辅助检查:
血常规红细胞、白细胞正常。血常规:血小板30*109/L;头颅CT检查未见明显异常。磁共振检查示胼胝体压部,DWI高信号,ADC低信号(图2)。尿常规示蛋白(++),尿隐血(+)。
诊治经过:
复查血小板26*109/L,尿常规示蛋白(+++),尿隐血(+++)。经皮肤科、神经内科、血液科、感染科会诊后,行流行性出血热特异性抗体(EHF-IgM)检查,结果为阳性。
患者诊断:流行性出血热,PRES。
患者出院:给予抗病毒联合头孢哌酮等治疗,15天后,皮疹消失,血小板数目恢复正常,尿常规正常,神经影像复查,胝胝体病灶仍存在,出院,定期随诊。
讨论:
本患发病早期多次查血小板数目减少。流行性出血热在实验室检查中,血小板数的减低常作为本病的诊断指标之一,其减低的机理有多种学说。有学者发现汉坦病毒可直接攻击人骨髓巨核细胞造成细胞功能障碍,继而血小板生成减少。
致病性汉坦病毒感染巨核细胞后,其表面的人类白细胞抗原表达增加,导致感染的巨核细胞更易成为病毒的攻击靶点,从而使巨核细胞的数量减少。尿常规示蛋白(+++),尿隐血(+++)为流行性出血热的肾脏损害表现。
长期以来,人们认为其机理是由于低血压及低血容量性休克引起肾缺血所致,但现在,许多学者认为流行性出血热的肾脏损害与休克或低血压发生无关,本患无休克,无低血压。
现在普遍认为,除低血压和休克之外,免疫复合物也可能是引起流行性出血热肾脏损害的原因。免疫荧光及电镜检查表明,在肾小球毛细血管壁上有免疫复合物沉积,支持了在疾病早期存在免疫复合物类型的肾小球肾炎的观点。
流行性出血热病毒呈泛嗜性感染,在肝、肺、肾、骨髓、胸腺、脾、淋巴结等细胞及全身器官的血管内皮细胞均能检出病毒抗原,神经系统损害少见。体外培养的血管内皮细胞因病毒攻击后出现细胞膜和细胞器损伤,表明在无免疫因素干扰下,病毒有直接致病作用。
另外免疫介导的损伤亦可致脑的损害。本患累及胼胝体压部,影像学表现为PRES,国内未见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