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例青年急性颈动脉闭塞血管内介入治疗

李哲医生 发布于2021-12-24 20:23 阅读量130

本文由李哲原创

病史

患者青年男性,主因“言语不利、右侧肢体无力2小时余”入院。


现病史:患者于入院前2小时余无明显诱因突发言语不利,表现为表达困难、言语断续,但尚可理解他人言语,同时出现右侧肢体麻木、无力症状,当时右上肢尚可抬举、可独自站立,症状持续存在,就诊于我院急诊,行头CT提示“左侧大脑中动脉较对侧密度稍显增高”,当时测随机血糖6.5mmol/L,测血压115/68mmHg,考虑诊断“急性脑梗死”,NIHSS评分2分(语言2分),因发病时间小于4.5小时,在静脉溶栓时间窗内,且患者无溶栓禁忌症,充分交代溶栓的风险和获益,经家属签字同意后,给予阿替普酶63mg静脉溶栓治疗,患者静脉溶栓过程中及溶栓后无不适,言语不利、右侧肢体无力症状较前好转,但患者精神状态较前差,出现嗜睡症状,NIHSS评分2分(语言1分+意识1分),请神经内科住院总医师再次查看病人,考虑患者为“急性脑梗死 大动脉血管闭塞待除外”。


既往史及个人史:体健。

入院查体:血压:右 122/70mmHg,左 124/71mmHg。

嗜睡,轻度运动性失语,可简单交流,高级皮层功能查体基本正常。

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3.5mm,对光反射灵敏,眼球运动正常,无眼震。

面纹对称,伸舌居中。

双肺呼吸音清,未及干湿性啰音,心率74次/分,律齐,心音有力,腹软,无压痛及反跳痛,颈无抵抗。

四肢肌力5级,肌张力正常,腱反射对称存在,双巴氏征阴性。

辅助检查:头CT:左侧大脑中动脉较对侧密度稍显增高。

诊断:急性脑梗死 左侧颈动脉系统


治疗方案


患者言语不利、右侧肢体无力,考虑急性脑梗死,已经予以阿替普酶溶栓治疗,但患者仍然失语、肢体力弱,并且逐渐出现意识不清,嗜睡,不除外有大动脉闭塞,向家属交待后可行脑血管造影必要时介入治疗。

治疗步骤


第一步 脑血管造影


脑血管造影结果示:I型主动脉弓,未见异常;左侧颈动脉C1段闭塞,造影末期可见远端血管显影,考虑颈动脉夹层;右侧大脑中动脉、颈动脉未见异常,右侧大脑前动A1段纤细,椎动脉、基底动脉未见异常,左侧大脑后动脉通过软脑膜动脉向左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代偿供血。


第二步 微导管造影


微导管在微导丝的导引下顺利通过闭塞段,经微导管造影示远端血管通畅,经导引导管造影示有前向血流,远端血管通畅。


第三步 上栓塞保护装置


造影提示闭塞段在颈动脉C1段,远端未见明显栓塞,可行颈动脉支架置入治疗,在微导丝的导引下,将栓塞保护器释放在颈动脉C3段。


第四步 球囊扩张


沿保护装置导丝送入球囊4X30mm至闭塞段,予以6atm压力扩张,撤出球囊,造影示闭塞再通。


第五步 支架置入


沿导丝送入Protégé 8x40mm支架至闭塞段,准确对位后释放支架,复查造影示血流通畅,远端大脑中动脉、大脑前动脉血流通畅,未见栓塞。


预后

 

患者术后症状明显好转,意识转清 NIHSS评分:0分,5天后复查头部CT未见明显梗死灶及出血病灶,继续予以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抗栓治疗。


总结

颈动脉夹层是导致青年卒中的常见原因,患者往往无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夹层多由创伤诱发,引起血管内膜撕裂,导致管腔狭窄甚至闭塞,引起远端供血区域的灌注不足,且易形成血栓引起远端血管堵塞。


该患者发病在4.5小时以内,症状呈持续性,予以静脉溶栓治疗,症状无好转,且逐渐加重,出现意识不清,脑血管造影提示左侧颈动脉闭塞,远端未见栓塞,左侧大脑后动脉向闭塞血管有部分代偿,提示有低灌注表现,有介入支架置入治疗指征,立即予以支架置入,术后患者症状明显好转。


对于急性缺血性卒中青年患者应警惕血管夹层,对于时间窗内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按照指南进行溶栓治疗,对于有大动脉闭塞的患者,行血管内介入治疗是获益的。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