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概是19年到20年取栓太顺了,大部分患者都能够顺利的取通,并且预后还不错!尤其后循环病例,几乎个个效果显著!
然而,2021年开始接连碰到各种困难的取栓病例,有超大负荷量血栓取不通的,有大负荷量血栓取通但再灌注出血的,有血管严重迂曲微导管不能到位最后不得已采取机械碎栓的,总之就是各种考验。
看着大家分享的取栓病例只要把中间导管裸奔上去抽吸,十分钟之内搞定,让人羡慕不已。或许这就是取栓的瓶颈期吧!
接下来跟大家分享一个刚做的后循环取栓病例。
患者男性61岁,主因头晕2天加重伴意识障碍3小时入院,有高血压,肋骨骨折,吸烟饮酒病史。患者入院前2天无明显诱因出现头晕,昏沉感,持续不缓解,入院前当日头晕加重并出现言语不清,表现为能听懂,但表述不清,后逐渐出现意识障碍、呼之不应。
入院时查体昏迷,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光反射灵敏,四肢无自主活动,疼痛刺激可见双侧肢体存在屈曲动作,双侧病理征阳性。
此外,患者呼吸困难,伴大量的泡沫样白痰。经与患者家属沟通,家属比较积极,直接进导管室行介入治疗。术前的CT示基底动脉高密度征,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基底动脉闭塞十拿九稳了。
后循环取栓还是需要麻醉科辅助的,之前遇到过局麻下导引导管刚进入椎动脉患者就出现呼吸心跳停止,迅速撤下导引导管并给予心肺复苏后呼吸心跳恢复,后又转为全麻后操作。
因为手术室正在手术,没有麻醉师能够到导管室,需要叫备班过来,至少需要半个小时,利用这个时间先做造影,患者配合度比较差,图像质量不高,但基本上可以反映问题。
右侧颈动脉造影提示大脑中动脉通畅,未见明显后交通动脉开放。右侧椎动脉造影提示右侧椎动脉迂曲,血流缓慢。
颅内段显影不清,预测是远端出了问题。左侧颈动脉造影提示左侧大脑中动脉通畅,也未见到明显的后交通动脉开放。左侧椎动脉优势,可见到椎动脉迂曲,血流缓慢。血流非常缓慢,远端显示不清。
将造影导管超选入左侧椎动脉手推造影可清晰地显示病变,同预想的一样,基底动脉闭塞,此外,左侧椎动脉V4段合并狭窄,晚期可见到通过小脑的吻合支基底动脉中远段显影。
从DSA表现上看患者的发病机制基本明确,基底动脉狭窄基础上急性闭塞伴血栓栓塞。因患者缺乏后交通动脉的代偿供血,症状进展较快,如不能开通血管,则患者预后极差。患者左侧椎动脉优势,首选左侧椎动脉入路。
但患者左侧椎动脉严重迂曲,V4段合并狭窄,从其病变的走行特点看,似乎更适合右侧椎动脉入路。然而,患者右侧的椎动脉较左侧的椎动脉更加迂曲。姑且先从左侧试试吧!
将导丝选入椎动脉尽可能高的位置,将迂曲拉直,小心将导引导管揉进椎动脉V2段,导引导管顺利到达,算是成功了一半。路途一塌糊涂,还好此时麻醉师急匆匆的赶到,马上开始麻醉,患者痰多,而且短气道,气道打开困难,废了半天劲终于插上管,现在可以从容操作了。
微导丝携微导管穿过闭塞段,微导管造影可见基底动脉远端血栓。此时,操作有两种选择,一种将微导管选入一侧大脑后动脉,对基底动脉远端的血栓进行拉栓,但回拉支架经过近端闭塞段可能导致血栓的脱落,并有可能造成闭塞段的内膜损伤,导致反复闭塞,且再次上导丝和微导管时,如不能顺利通过闭塞段将导致手术失败。
另一种选择是将交换导丝选入闭塞段远端,采用交换技术撤出微导管,然后以交换导丝携球囊扩张导管先对闭塞段进行扩张,扩张后撤出球囊扩张导管,沿交换导丝再次送入微导管至一侧的大脑后动脉,对远端的血栓进行支架拉栓,好处是导丝不需要反复通过闭塞段,减少了支架拉栓血栓脱落以及对内膜损伤的风险,但存在扩张后血栓移位的风险。综合考虑后选择了后者。
经过2.0球囊扩张后,闭塞段明显改善,可以清晰的看到基底动脉顶端的血栓。第一次拉栓就顺利的开通了血管,动脉内给了2毫升的替罗非班,血管比拉栓完的时候更好了,虽然还存在重度狭窄,如果血流能维持,应该可以了。
后又把替罗非班持续静脉泵入预防再次血栓,患者术后维持镇静状态,转到ICU,一天后解除镇静状态,患者神志清楚,四肢肌力3-4级。
凡事都有一定的规律,取栓亦是如此!我们不能因为一段时间手风顺而骄傲自满,也不要因为遇到困境而妄自菲薄!真正的高手只有经历狂风暴雨洗礼才能拨云见日,更上一层楼!要在自己和别人的失败中吸取经验才能不断成长!加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