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作性头晕患者发现是左椎动脉V4段夹层性狭窄引起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经介入治疗后恢复良好

李哲医生 发布于2021-11-17 09:26 阅读量751

本文由李哲原创

(声明:本文仅用于科普用途,为了保护患者隐私,以下内容里的相关信息已进行处理)

 

基本信息:男,58岁

疾病类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左椎动脉V4段夹层性狭窄)

治疗医院:台州市立医院(三乙)

治疗方案:左椎动脉支架置入术,抗血小板聚集,稳定斑块,改善循环等治疗

治疗周期:住院治疗10天,定期随访

治疗效果: 患者出院时症状明显好转,头晕及无视物模糊较前明显缓解,双下肢有力,行走平稳,无头痛,无恶心呕吐,无言语不利

 

近期我们收治了一个左椎动脉V4段夹层性狭窄引起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这是一个年纪58岁的中年男性患者,因“发作性头晕10个月,加重伴视物模糊20天”就诊。


患者病后于当地医院行头颅核磁检查示:左侧丘脑新近梗死,MRA示:左颈内动脉海绵窦段狭窄,左椎动脉V4段重度狭窄。当时建议进一步行脑血管造影检查,但患者自觉以“拜阿司匹林100 mg/日,立普妥20 mg/日”及降压、降糖治疗后临床症状改善,并未行进一步检查。


20天前患者活动时再发头晕,伴双眼视物模糊及一过性双下肢无力,遂就诊于我院。既往有长期高血压病和糖尿病史,自服药物治疗,血糖及血压水平控制不佳。


门诊初步诊断: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体格检查:生命体征及血压正常,心肺检查未见异常;

神经系统体检:脑神经正常,双瞳孔等大等圆,直径3mm,对光反射灵敏,无眼震,双侧眼球活动正常,双侧鼻唇沟对称,伸舌居中,四肢肌力5级、肌张力正常, 四肢腱反射适中, 双侧巴宾斯基征(-);

感觉及共济检查未见异常。为进一步治疗,遂收住入院。

 

患者收住入院后,马上安排行全脑DSA检查,结果示:右颈动脉海绵窦段狭窄,右大脑前动脉A1段狭窄或发育不良。前交通动脉开放,左颈内动脉床突段中度狭窄。未见前循环向后循环供血区域代偿。左椎动脉V4段极重度狭窄,病变处管腔内可见充盈缺损,考虑局部溃疡斑块或不除外夹层。基底动脉近端开窗畸形。


诊断考虑:1.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2.左椎动脉V4段重度狭窄 。


结合患者病史、临床症状及DSA结果,考虑左椎动脉V4段狭窄为责任血管,系统服药期间仍有后循环缺血发作,有进一步介入治疗指征;拟介入治疗处理左椎动脉病变。相关风险考虑为:穿支动脉闭塞,医源性夹层,栓子脱落,支架内急性血栓形成,术后高灌注,出血等。


在诊断明确并做好充分的术前准备工作以后,我们在全局下给患者进行了左侧椎动脉支架置入术,于全麻下右股动脉穿刺入路,将6F导引导管置于左椎动脉V2段远端,造影显示左椎动脉V4段重度狭窄,管腔内见充盈缺损,路径图下,将Synchro微导丝与SL10微导管同轴尝试通过狭窄段,多次调整微导丝方向,才将微导丝头端越过狭窄段。


将微导丝送至左大脑后动脉P2段,跟进微导管,撤出微导丝手推造影,证实在血管真腔。经SL10微导管送入Transend微导丝至左大脑后动脉P2段,交换撤出微导管,沿Transend微导丝送入Gateway球囊至病变处扩张2次,扩张后残余狭窄约30%。


撤出球囊送入Wingspan,支架远端至基底动脉分叉处,近端完全覆盖病变,释放支架后造影见残余狭窄率约20%,前向血流TICI分级3级。


观察10分钟病变无改变后结束治疗。术后给予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阿托伐他汀片稳定斑块,前列地尔注射液改善循环等治疗。经上述治疗以后,患者病情好转,头晕及视物模糊等症状明显缓解,考虑治疗有效,继续同前巩固治疗。


建议患者在平时饮食上需要清淡、易消化,避免刺激性食物,保持大便通畅,多进食维生素类食物,比如蔬菜、水果,平时需要加强体质,适当锻炼,注意避免运动过度。戒烟酒,避免颈部剧烈旋转动作。按规范口服药物,双抗治疗三个月后改单抗治疗,用药期间需要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包括胃肠道出血、肝功能异常等。门诊定期随访,复查血常规、血脂、肝肾功能及头颈部CTA检查等。

 

患者经过上述治疗后症状得到明显改善,出院时头晕及无视物模糊较前明显缓解,双下肢有力,行走平稳,无头痛,无恶心呕吐,无言语不利,无发热畏寒。


出院时查体:血压135/74mmHg,意识清楚,言语流利,心肺腹查体无异常。双瞳孔等大等圆,直径3mm,对光反射灵敏,无眼震,双侧眼球活动正常,双侧鼻唇沟对称,伸舌居中,双侧肢体肌力5级,四肢肌张力正常,共济检查正常,双侧肢体腱反射对称,双侧肢体深、浅感觉一致对称,共济检查未见异常,双侧病理征阴性,颈无抵抗,脑膜刺激征阴性。洼田饮水试验阴性。

总结该患者的治疗经验,本例患者为左侧椎动脉V4段重度狭窄,导致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致患者出现典型的后循环缺血临床症状。


患者左椎动脉V4段狭窄,管腔内见充盈缺损,结合术中操作体会考虑局部有夹层性疾患,不除外系掀起的斑块或血管闭塞再通后改变。


治疗过程中,操纵导丝如阻力明显,切忌强力推进,避免内膜进一步损伤(夹层进一步撕裂)。术中未选择更大直径球囊扩张,也与病变形态有关。本例治疗疗效满意,远期待随访。

 

姓名:李哲

单位:台州市立医院

科室;神经内科

职称:主治医师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