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声明:本文仅用于科普用途,为了保护患者隐私,以下内容里的相关信息已进行处理)
基本信息:男,55岁
疾病类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左侧椎动脉V4段闭塞)
治疗医院:台州市立医院(三乙)
治疗方案:血管内介入治疗,抗血小板聚集,稳定斑块,改善侧枝循环,清除自由基等治疗
治疗周期:住院治疗16天,定期随访
治疗效果: 患者出院时症状明显好转,无视物重影,双侧眼球上抬及外展部分受限较前缓解,无明显头晕视物旋转,无头痛,无恶心呕吐,无言语不利,无肢体麻木乏力
近期我们科收治了一个左侧椎动脉V4段闭塞引起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这是一个年纪55岁的中年男性患者,因突发视物成双3天就诊。
患者当时无明显诱因下突发双眼视物重影,伴有明显的头晕及视物旋转感,经休息后未能缓解,无无头痛,无恶心呕吐,无言语不利,无肢体麻木乏力等症状。
既往2个月前因症状性左椎动脉V4段闭塞行血管内再通治疗,当时患者因“言语含糊伴行走不稳3周”就诊。病后在当地医院行核磁检查提示脑干,右颞叶及左枕叶多发梗死。
发病始外院CTA提示:左椎动脉优势,左椎动脉V4段重度狭窄,右椎动脉颅内段显示欠佳,考虑闭塞或发育不良。有高血压10余年,控制不佳;有长期大量吸烟史。
门诊初步诊断: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体格检查:生命体征及血压正常,心肺检查未见异常;
神经系统体检:脑神经正常,双瞳孔等大等圆,直径3mm,对光反射灵敏,无眼震,双侧眼球上抬及外展部分受限,双侧鼻唇沟对称,伸舌居中,四肢肌力5级、肌张力正常, 四肢腱反射适中, 双侧巴宾斯基征(-);深浅感觉及共济检查未见异常。为进一步治疗,遂收住入院。
患者收住入院后,我院行核磁检查提示:双侧丘脑及右枕叶新发梗死;复查造影提示左椎动脉V4段支架闭塞。考虑诊断为左椎动脉V4段支架术后症状性闭塞引起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所致的脑梗死。因该患者左椎动脉V4段支架内闭塞,从再次复发的时间开始算,考虑其闭塞时间较短,拟行开通治疗。
治疗挑战性在于越过闭塞段至血管真腔,并在此过程中避免误入支架网眼。手术治疗风险包括医源性夹层,再次成型导致血管破裂出血等。
在诊断明确并做好充分的术前准备工作以后,我们在全麻下给患者进行了左侧椎动脉V4段球囊扩张加药物涂层支架置入术,将新的支架覆盖原支架近端(闭塞病变处),其后造影示基底动脉恢复正常供血。观察10分钟后造影无改变结束治疗。
术后给予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瑞舒伐他汀片稳定斑块,前列地尔注射液改善循环,尤瑞克林注射液改善侧枝循环,依达拉奉注射液清除自由基等治疗。
因其第一次在外院行介入治疗后短时间内出现支架内再闭塞,考虑存在抗血小板药物基因抵抗可能性,故进一步查相关基因检测,结果示患者存在氯吡格雷抵抗,后期停用氯吡格雷片,换用西洛他唑片联合阿司匹林治疗。
经上述治疗以后,患者病情稳定,视物重影及头晕等症状明显缓解,考虑治疗有效,继续同前巩固治疗。
建议患者在平时饮食上需要清淡、易消化,避免刺激性食物,保持大便通畅,多进食维生素类食物,比如蔬菜、水果,平时需要加强体质,适当锻炼,注意避免运动过度。戒烟酒,避免颈部剧烈旋转动作。
按规范口服药物,西洛他唑片联合阿司匹林治疗三个月后改单药治疗,用药期间需要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包括胃肠道出血、肝功能异常等。门诊定期随访,复查血常规、血脂、肝肾功能及头颈部CTA检查等。
患者经过上述治疗后症状得到明显缓解,患者出院时症状明显好转,无视物重影,双侧眼球上抬及外展部分受限较前缓解,无视物旋转,无头痛,无恶心呕吐,无言语不利,无肢体麻木乏力,无发热畏寒。
出院时查体:血压136/75mmHg,意识清楚,言语流利,心肺腹查体无异常。双瞳孔等大等圆,直径3mm,对光反射灵敏,无眼震,双侧眼球上抬及外展稍有受限,双侧鼻唇沟对称,伸舌居中,双侧肢体肌力5级,四肢肌张力正常,共济检查正常,双侧肢体腱反射对称,双侧肢体深、浅感觉一致对称,共济检查未见异常,双侧病理征阴性,颈无抵抗,脑膜刺激征阴性。洼田饮水试验阴性。
总结该患者的治疗经验,本例患者为左侧椎动脉V4段闭塞,导致基底动脉供血受损致患者出现典型的后循环缺血临床症状。
第一次干预治疗后支架闭塞考虑抗血小板药物抵抗所致,根据临床经验将氯吡格雷更换为替格瑞洛。
第二次治疗较为困难与病变性质较硬有关,遂在球囊扩张后与患者家属充分知情沟通置入药物涂层支架,以预防远期再狭窄。
此外治疗未选择长度更长的药物涂层支架,除考虑支架到位困难的因素,还要避免过长支架扩张后所致穿支动脉损伤。本例即刻治疗疗效满意,远期待随访。
姓名:李哲
单位:台州市立医院
科室;神经内科
职称: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