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声明:本文仅用于科普用途,为了保护患者隐私,以下内容里的相关信息已进行处理)
基本信息:男,70岁
疾病类型:脑梗死( 小动脉闭塞型脑梗死)
治疗医院:台州市立医院(三乙)
治疗方案:抗血小板聚集,稳定斑块,建立侧枝循环,改善循环,清除氧自由基等治疗
治疗周期:住院治疗10天,定期随访
治疗效果: 患者出院时头晕好转,头位转正,眼震消失,左眼内收仍存在明显障碍,无言语不利,无肢体麻木乏力
跷跷板眼球震颤是一种罕见的眼球自发异常运动。它是一种垂直伴扭转的眼球震颤,双眼的运动在扭转方向上是共轭,而在垂直方向上是相反的。根据其运动特征,它可分为钟摆型和跳动型。我们现报道1例由中脑及丘脑梗死所致的跳动型跷跷板眼球震颤,以提高大家对该体征的认识。
患者,70岁男性,因"突发头晕伴视物成双6 小时"至我院急诊室就诊。患者6 小时前无明显诱因突发头晕,感觉周围环境倾斜,向右侧看时有视物成双,伴恶心、呕吐及行走不稳,否认言语含糊、肢体乏力、麻木等。
既往史:高血压病史30年,药物控制血压在140/90 mmHg左右,否认吸烟、糖尿病、心房颤动等。急诊科查头颅CT示双侧大脑半球深部多发缺血灶。未见颅内出血病灶,为进一步治疗,遂拟“眩晕待查”收入我科。
患者收入我科后,我们首先对病人进行了详细的体格检查:意识清楚,语言流利,头部向右侧倾斜,双侧瞳孔正常。平视前方时,左眼呈轻微上斜视及外展位,右眼眼位正常。双眼向上凝视轻度受限。左眼内收完全受限,而下转、外展无受限。右眼下转、外展、内收均无受限。会聚运动时左眼内收完全受限。可观察到双眼自发眼震,右眼眼震方向为上跳伴内旋(顺时针扭转),左眼眼震方向为下跳伴外旋(顺时针扭转),右眼较左眼的眼震幅度大,右侧凝视及会聚时双眼眼震变得更加明显。其他脑神经检查(-),四肢肌力、肌张力、腱反射及感觉均正常对称,双侧指鼻试验及跟膝胫试验稳准,行走时身体易向右侧倾倒,不能完成一字步。
完善相关辅助检查,头颅MRI示双侧中脑、左侧中脑-丘脑结合处及右侧枕叶急性小片梗死灶。其中,中脑病灶在导水管腹侧呈双侧分布,中脑-丘脑结合处病灶仅限于左侧。头颅磁共振血管成像未见颅内动脉明显狭窄。颈部CTA血管成像可见颈内动脉及椎动脉斑块,但无明显狭窄。24 小时动态心电图监测未提示心房颤动或扑动。心脏超声检查未见明显异常。血液生化检查提示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其余无特殊。
该患者以头晕、复视及躯干性共济失调为主要表现,查体表现出多种神经眼科体征,包括跳动型跷跷板眼震、眼倾斜反应、左眼内收障碍及双眼向上凝视障碍。其头颅MRI最终证实为累及中脑及丘脑的急性脑梗死。按脑梗死分型应为小动脉闭塞型。
于是在诊断明确以后,我们给患者予拜阿司匹林片抗血小板聚集,匹伐他汀钙片降脂稳定斑块,丁苯酞注射液建立侧枝循环,前列地尔注射液及尼麦角林胶囊口服改善循环,依达拉奉注射液清除氧自由基,降同型半胱氨酸等治疗。经上述治疗后,患者病情逐渐稳定,出院时头晕好转,头位转正,眼震消失,左眼内收仍存在明显障碍。
建议患者在平时饮食上需要清淡、易消化,避免刺激性食物,保持大便通畅,多进食维生素类食物,比如蔬菜、水果,平时需要加强体质,适当锻炼,注意避免运动过度。避免烟酒,避免感冒着凉,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按规范口服药物,用药期间需要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包括胃肠道出血、肝功能异常等。门诊定期随访,复查血常规、血脂、肝肾功能、同型半胱氨酸等。
患者经过上述治疗后症状得到明显缓解,患者出院时头晕好转,头位转正,眼震消失,左眼内收仍存在明显障碍,行走平稳,无言语不利,无肢体麻木乏力,无头痛,无恶心呕吐,无发热畏寒。
出院时查体:血压138/75mmHg,意识清楚,言语稍欠流利,心肺腹查体无异常。双瞳孔等大等圆,直径3mm,对光反射灵敏,无眼震,左眼内收仍受限,下转、外展无受限,右眼球活动正常,双侧鼻唇沟对称,伸舌居中,双侧肢体肌力5级,四肢肌张力正常,共济检查正常,双侧肢体腱反射对称,双侧肢体深、浅感觉一致对称,双侧病理征阴性,颈无抵抗,脑膜刺激征阴性。洼田饮水试验阴性。
总结该患者的治疗经验,跳动型跷跷板眼震常可伴有其他各种神经眼科体征,包括核间性眼肌麻痹、垂直凝视麻痹、眼倾斜反应、眼侧倾等,这些体征的出现与跳动型跷跷板眼震的责任病灶同时损伤其他眼球运动或前庭眼反射的神经通路有关。
总之,跳动型跷跷板眼震在临床上罕见,但其独特的眼球运动特征使其非常容易被识别。跳动型跷跷板眼震的发生机制目前尚未完全阐明,但是它的出现高度提示前庭中枢病变,对临床定位诊断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所以神经内科的体格检查往往是临床诊断工作的重中之重,今后再遇到类似症状的患者,一定要高度重视,避免漏诊误诊。
姓名:李哲
单位:台州市立医院
科室;神经内科
职称: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