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声明:本文仅用于科普用途,为了保护患者隐私,以下内容里的相关信息已进行处理)
基本信息:男,63岁
疾病类型:脑梗死( 前循环脑梗死)
治疗医院:台州市立医院(三乙)
治疗方案:抗血小板聚集,稳定斑块,改善脑代谢,清除氧自由基及颅内动脉瘤填塞术治疗
治疗周期:住院治疗18天,定期随访
治疗效果: 患者出院时言语不利及右侧肢体无力症状明显缓解,无头痛,无恶心呕吐,无饮水呛咳,发热畏寒
在临床上脑梗死合并出血更是大大提高了救治的难度。这种情况下如何进行合理救治,才能更好改善患者预后呢?今天我要分享的是一例脑梗死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救治经验。
患者男性,63岁,因“言语不清4天,加重伴右侧肢体无力3小时”就诊。患者4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言语不清,伴视物模糊,无吞咽困难及饮水呛咳,偶有头晕,呈昏沉感,就诊于当地医院行颅脑CT未见明显出血,给予患者积极治疗,未见明显好转。3小时前患者上述症状加重伴右侧肢体无力,上肢持物费力,下肢行走拖地,持续约2小时后上述症状较前缓解,为进一步诊治,来我院就诊,门诊以“脑梗死”收入院。
既往病史:既往否认高血压病、糖尿病、冠心病、脑血管病史。
专科查体:神志清,精神可,构音障碍,高级智能正常。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约4mm,对光反射存在。双眼球活动自如,无眼球震颤及凝视。双侧额纹对称,右侧鼻唇沟浅,伸舌稍右偏,舌肌无萎缩。四肢肌张力正常,右侧肢体肌力3级,左侧肢体肌力5级。双侧指鼻、跟膝胫试验稳准。四肢、躯干感觉对称正常。四肢腱反射(++)。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6分;洼田饮水试验:1级。辅助检查(入院前):血糖:葡萄糖 6.14mmol/l;血脂:低密度脂蛋白 4.54mmol/l。
患者入院后,初步诊断:
1.脑梗死;2.高脂血症;3.空腹血糖异常。
初步治疗方案为:阿司匹林肠溶片口服抗血小板治疗;阿托伐他汀钙片稳定斑块,胞磷胆碱注射液静滴改善脑代谢。入院前患者出现症状加重,故予加用依达拉奉右莰醇注射用浓溶液静滴清除氧自由基,保护大脑神经元治疗。
接下去完善相关辅助检查,查血常规、尿常规、生化全项、凝血五项、术前免疫八项、粪便常规加隐血均无异常;心脏彩超检查+心功能测定:超声心动图未见明显异常;颈动脉、椎动脉彩超检查:双侧颈动脉内膜增厚并斑块形成。但是一查查颅脑核磁共振缺发现了大问题!
只见MRI+DWI+MRA示:
1.左侧大脑半球多发梗死灶
2. 左颞叶少许蛛网膜下腔出血
3.左侧大脑中动脉M1段重度狭窄合并颅内动脉瘤可能。
这个患者居然是脑梗死合并出血,这一下子治疗就非常棘手了,继续抗血小板治疗容易进一步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如果停用抗血小板治疗,脑梗死病情又可能进一步加重!当务之急还是先搞定颅内动脉瘤,毕竟这是一颗埋在脑子里的定时炸弹,随时可能再次爆炸。
事不宜迟,我们马上联系了神经介入科,在DSA室将患者全麻下行颅内动脉瘤填塞术,手术顺利。术后予以阿司匹林肠溶片 0.1g口服,继续应用依达拉奉右莰醇注射用浓溶液静滴,同时加用法舒地尔注射液抗脑血管痉挛,余治疗同前。
患者在经过上述的治疗后症状得到明显的好转,口齿不清及右侧肢体无力症状明显改善。由于考虑到患者治疗有效,就继续该方案巩固治疗,出院前复查了头颅CT见蛛网膜下腔出血基本吸收,肝肾功电解质等未见明显药物不良。
建议患者在平时饮食上需要清淡、易消化,避免刺激性食物,保持大便通畅,多进食维生素类食物,比如蔬菜、水果,平时需要加强体质,增强抵抗力。戒烟酒。建议按规范口服药物治疗,积极控制血糖血脂水平,用药期间需要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包括胃肠道出血、肝功能异常等。门诊随访,定期复查脑CT及血常规、肝肾功能及凝血功能等。
患者经过上述治疗后症状得到明显缓解,出院时言语不利及右侧肢体无力症状明显缓解,无头痛,无恶心呕吐,无饮水呛咳,发热畏寒。
出院前查体:血压124/73mmHg,神志清,精神可,言语流利,高级智能正常。双侧瞳孔等大、同圆,直径约4mm,对光反射存在。双眼各向活动充分,无眼球震颤及凝视。双侧额纹对称,右侧鼻唇沟浅,伸舌稍右偏,舌肌无萎缩。四肢肌张力正常,右侧肢体肌力5-级,左侧肢体肌力5级。NIHSS评分:2分。
总结该患者的治疗经验,脑梗死合并出血一直是临床上非常棘手的问题,考虑到脑梗死与出血的损伤机制均与自由基的产生、病灶周围炎症反应等多种因素相关,因此,本例患者采用依达拉奉右莰醇注射用浓溶液治疗,其含有依达拉奉和右莰醇两种活性成分,能够双效协同,在清除自由基的同时抑制缺血后炎症反应,保护细胞结构,有效改善卒中患者预后。对于脑梗死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可早期应用依达拉奉右莰醇联合他汀类治疗,安全有效,能使患者获益最大化。
姓名:李哲
单位:台州市立医院
科室;神经内科
职称: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