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例出现意识障碍的脑梗死病人,经治疗后恢复超出预期

李哲医生 发布于2021-11-11 11:16 阅读量112

本文由李哲原创

基本信息:男,64岁

疾病类型:脑梗死(小动脉闭塞性脑梗死)

治疗医院:台州市立医院(三乙)

治疗方案:抗血小板聚集,他汀稳定斑块,改善侧枝循环,清除自由基,护脑,控制血压等治疗

治疗周期:住院治疗10天,定期随访

治疗效果: 患者意识状态明显好转,言语表达仍欠清晰,反应略迟钝,对答尚切题,无肢体麻木乏力,无头晕头痛,无恶心呕吐,无晕厥黑蒙,可生活自理 ,独自行走


初见患者是在急诊室,这是一个64岁的老年男性患者,因“发现意识不清5小时”由120送入院。患者平时独居,同事诉4天前开始未曾与患者取得联系。与入院5小时前发现其躺于家中,呻吟不止,呼之不应,其身旁及居住屋外有呕吐物,急呼急诊车来院,于来院途中测血糖6.1mmol/l,血压170/100mmHg,行头颅CT检查时恶心呕吐1次,呈非喷射状,呕吐物为胃内容物。否认抽搐,无大小便失禁。


既往史:饮酒史30年,每日饮白酒2两。吸烟史30年,每日约10支。双眼视物不清病史2年。头晕病史2年。否认有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病史。


查体:BP210/100mmHg,呈浅昏迷状态,查体不合作,两侧额纹对称,双眼球向上凝视,眼球运动查体不配合,两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约2.5mm,左侧瞳孔光反射迟钝,右侧瞳孔光反射灵敏,两侧鼻唇沟对称,伸舌不合作,悬雍垂居中,两侧咽反射减弱,颈软,肢体肌力查体不合作,四肢肌张力始终,两侧巴宾斯基征(+)。


辅助检查: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缓,左前分支传导阻滞,Ⅲ、avF T波倒置。急诊查头颅CT未见明显出血灶。


急诊科初步考虑:急性脑梗死?为进一步治疗,收住入院。


患者收入院后,完善常规辅助检查: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血脂、血糖、凝血四项、D2聚体、甲功五项、同型半胱氨酸正常。丙肝抗体(+)。


胸部CT检查示:右肺下叶前段索条影。查头颅MR+MRA+弥散成像示:新发梗死呈散发型,分布于脑桥、小脑蚓部、左侧小脑半球、双侧丘脑。MRA提示基底动脉狭窄改变,双侧大脑中动脉、大脑前动脉、大脑后动脉串珠样改变,局部管腔狭窄。因患者新发梗死集中于后循环,且存在责任血管基底动脉狭窄,故考虑梗死发病机制为动脉到动脉栓塞可能。


进一步完善头颈部CTA检查示: 右椎动脉闭塞,基底动脉重度狭窄。在诊断明确以后,我们给患者予拜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片双联抗血小板聚集治疗、阿托伐他汀钙强化稳定斑块、丁苯酞注射液改善侧枝循环、依达拉奉注射液清除自由基、醒脑静注射液护脑及补液控制血压等治疗。


经过上述治疗以后,在入院第3日晨起,患者意识状态明显好转,言语表达欠清晰,诉头晕,周身乏力感。


查体:BP145/83mmHg,神清,构音障碍,两侧额纹对称,左侧眼球内收差,右侧眼球活动自如,双眼水平及垂直眼震(-),两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约3.0mm,左侧对光反射迟钝,右侧光反射灵敏,鼻唇沟对称,伸舌居中,两侧咽反射减弱,悬雍垂右偏,四肢肌力查体欠合作,肌张力正常,左侧指鼻试验欠稳准,两侧巴宾斯基征(+)。


考虑到治疗有效果,就继续该方案巩固治疗。出院时患者病情明显好转,意识状态好转,言语表达仍欠清晰,反应略迟钝,对答尚切题,无肢体麻木乏力,无头晕头痛,无恶心呕吐,无晕厥黑蒙,可生活自理 ,独自行走。


患者出院后在平时饮食上需要清淡、易消化,避免刺激性食物,保持大便通畅,多进食维生素类食物,比如蔬菜、水果,平时需要加强体质,适当锻炼,注意避免运动过度。戒烟酒,按规范口服药物,用药期间需要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包括胃肠道出血、皮下出血、肝功能异常等。神经内科门诊定期随访,同时复查血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等。


总结本例患者的治疗经验:患者入院时意识不清,入院后意识很快好转,经颅脑MR证实梗死灶为后循环散发,但脑桥梗死呈点状,但无法解释其意识不清症状,故考虑患者入院时意识障碍为双侧丘脑梗死所致,与percheron动脉梗死表现相同。


Percheron动脉梗死通常为双侧丘脑穿通动脉共干所致,所以累积丘脑病灶主要为双侧丘脑内侧。但因头颈部CTA不能清晰显示percheron动脉,由患者症状及检查推测患者存在percheron动脉梗死合并脑桥梗死、小脑梗死可能。幸运的是,经过积极治疗以后,患者恢复超出了预期。


姓名:李哲

单位:台州市立医院

科室;神经内科

职称:主治医师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