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声明:本文仅用于科普用途,为了保护患者隐私,以下内容里的相关信息已进行处理)
基本信息:男,19岁
疾病类型:脑出血(海绵状血管瘤引起)
治疗医院:台州市立医院(三乙)
治疗方案:止血,护脑、营养脑神经等治疗
治疗周期:住院治疗10天,定期随访
治疗效果:患者右上肢无力症状明显缓解,无明显头痛,无言语不利,无恶心呕吐,无咳嗽咳痰,无畏寒发热,胃纳可,睡眠安
一、初识患者
临床上引起脑出血的病因大多是高血压引起,但今天要说的是一例比较特殊的案例。这是一个年仅19岁的少年,因“突发右侧上肢无力1 天”收入院。患者 1 天前在无明显的诱因下出现头痛伴恶心,继而出现右侧上肢无力症状,握物欠有力,遂来我院就诊,门诊给予头颅 CT 检查结果显示为:左侧丘脑出血。
既往2 年前患者由于右侧肢体麻木无力在外院诊断为“左侧丘脑出血”,经治疗好转后出院,未留有明显的后遗症,否认有“高血压、糖尿病”病史。无药物食物过敏史。
查体:BP 100/70 mmHg,T:36.5℃,神志清楚,发育正常,营养良好,自动体位,査体合作,呼吸音呼吸清晰。心率 60 次 / 分,节律整齐。
两瞳孔等大等圆,直径约 2.5 mm, 对光反射存在,双侧额纹等对,双侧鼻唇沟等对,伸舌居中,颈软,气管居中,右侧上肢肌力 4 级,下肢肌力正常,左侧肢体肌力正常。
患者年纪轻轻,也没有高血压或脑外伤这些危险因素,却在短短两年时间内反复出现同一部位的脑出血,正所谓事出反常必有妖,此事定有蹊跷!本着对病人严谨负责的宗旨,我们将其收住入院进一步检查明确脑出血的病因。
二、治疗历程
患者入院后完善相关检查,查头颅MRI+SWI+MRA示:见左侧丘脑区病灶内有一条带状长 T1、短 T2 信号带分割而形成爆米花或网格状混杂信号团,周围环以低信号带(尤以 T2 像明显),MRA未见明显异常,考虑为颅内海绵状血管瘤可能。
实验室检查:凝血功能正常,血常规等均正常。结合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我们分析该患者青少年脑出血,主要病因考虑先天性的血管异常,比如脑血管动静脉畸形,烟雾病,还有凝血功能障碍。该患者反复出现同部位的出血,根据患者的头颅磁共振和磁共振血管成像,排除烟雾病;再根据患者的凝血功能检查,排除了凝血功能障碍导致出血。
最终诊断:颅内海绵状血管瘤出血。海绵状血管瘤是在出生时即出现的低血流量的血管畸形,又称为静脉畸形。由众多薄壁血管组成的海绵状异常血管团,由于血管造影检查时常无异常血管团的发现,故将其归类于隐匿型血管畸形。
血管损害一般发展较慢,常在儿童期或青春期增大,成人期增大不明显。临床上以反复同部位脑出血表现的少见。诊断明确以后,接下来就是治疗的问题了,我们首先请了脑外科医生会诊,也支持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建议先予药物保守治疗待病情稳定以后再去上级医院行伽玛刀治疗。
于是,我们给患者予醒脑静注射液护脑、神经节苷脂注射液营养脑神经、氨甲环酸针止血等对症支持治疗。
按该方案治疗的第三天,诉头痛缓解,右上肢无力感明显减轻,无恶心呕吐,无肢体抽搐,无胸痛、胸闷,无畏寒、发热,考虑到患者治疗有效,就继续上诉方案巩固治疗,出院前复查了头颅CT见颅内出血病灶较前有所吸收。
三、注意事项
1. 患者在平时饮食上需要清淡、易消化,避免刺激性食物,保持大便通畅,多进食维生素类食物,比如蔬菜、水果,平时需要加强体质,适当锻炼,增强抵抗力。
2. 避免烟酒,避免情绪激动。
3. 建议出院后至上级医院进一步行手术治疗。
4. 门诊定期随访。
四、治疗效果
患者经过上述积极的治疗后症状得到明显改善,出院时无诉明显头痛,右上肢无力症状明显缓解,无言语不利,无恶心呕吐,无意识不清及肢体抽搐发作,无畏寒发热,胃纳可,睡眠安 。
查体:血压110/73mmHg,神志清晰,言语流利,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约0.25cm,直接对光反射存在,眼球活动正常,眼球震颤阴性,鼻唇沟对称,伸舌居中,颈软,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明显干湿性啰音,心率62次/分,心律齐,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平软,无压痛及反跳痛,肝脾肋下未及,腱反射对称存在,左侧肢体肌力5级,右侧肢体肌力5-级,四肢肌张力正常,双侧巴氏征弱阳性,指鼻试验阴性,闭目难立症阴性,跟膝胫试验阴性,浅感觉检查阴性。
五、医生感悟
总结该患者的治疗经验,磁共振诊断海绵状血管瘤具有较高的诊断特异性与敏感性,可以确诊。
由于瘤巢内反复多次少量出血和新鲜血栓内含有稀释、游离的正铁血红蛋白,使其在所有序列中均呈高信号。且海绵状血管瘤为隐匿性血管畸形,即使采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技术也很难发现。
所以,对于年轻患者反复出现脑出血,特别是同部位出血,要考虑到脑血管动静脉畸形,特别是海绵状血管瘤。而对于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首选颅脑 MRI 检查而非 DSA。
姓名:李哲
单位:台州市立医院
科室;神经内科
职称: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