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很多人总会有这样的想法,总担心自己生病了,担心自己身体某个机能下降却还没有查出来,瘦了担心自己有病,胖了也担心,甚至吃饭多少也会担心是否自己得病了才会如此。
这种“病”,其实就是我们常说的“焦虑+抑郁”。要是说得再准确一点,这种“病”的名字其实叫做“替代性创伤”,属于一种心理障碍。
比如看到了不好的新闻、身边有人生病,由此对自己造成了一定的心理损害。当损害程度超过部分人群的心理和情绪的耐受极限时,也就间接地引起了心理异常现象,产生心理甚至身体的不适感。这就是“替代性创伤”。
“替代性创伤”的典型症状有:
食欲不振、疲乏无力;
难以入睡、容易惊醒、做噩梦;
容易受惊吓、容易分心;
感到莫名的恐惧、绝望、对现实感到麻木;
在人际交往中,容易与他人产生冲突;
生理不适感,如心悸流泪;头痛恶心等。
为了消除“替代性创伤”,疗愈自己的心灵,美国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心理学系主任詹姆斯·彭尼贝克研究发现的“表达性写作”是一个不错的方法。
简单地说,“表达性写作”就是把给自己带来心理创伤的那些事情写下来,同时也把自己想这件事的时候,心里真实的感想和情绪也一起写下来。
虽然这个方法听起来很简单,也有点反常识,但是效果却非常惊人,这也恰恰是让彭尼贝克震惊的地方。也有很多人可能会说,“表达性写作”起作用的原理,不就是把负面情绪通过写作给“发泄”出来吗?这有什么可研究的呢?
其实,实验证明,“表达性写作”跟情绪的发泄,其实并没有直接的关系。而且,单纯地发泄情绪根本达不到“表达性写作”类似的效果。心理学家认为,“表达性写作”起作用的原理,主要在于改变了人对创伤的认知。
很多人会把造成心理创伤的那件事,长期压抑在心底,这就造成了持久的心理压力,导致长期的心理疾病。如果我们把创伤事件和真实的感受,用文字的形式写下来,那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一种“认知叙述”。
认知叙述的作用在于,通过重新叙述一遍当时的情况,更好地理解过去发生的事,这也能更好地梳理自己的情绪,从而让自己进入一种更平静、更协调的心理模式。一旦获得这种模式之后,我们会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保持这种状态,这就起到了疗愈心灵的作用。一旦我们的心理状态好了,就更有可能会“一顺百顺”,健康状况和人际关系也会得到改善。
“表达性写作”这种方法,可以有很多不同的名称,比如“自由写作”或者“疗愈写作”;它也可以有很多不同的形式,比如线下的记日志、手写信,或者线上的写作活动。
无论是什么形式,使用“表达性写作”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下面三点:
第一,要保证写出来的东西是发自内心的;
第二,要“短时间”并且“连续地”写作;
第三,要保证写作的私密性。
尝试认真地做好这三点,你或许可以走出情绪低谷,获得一种长期的、稳定的心态。
疗愈写作最大的好处是简单。
你只需要一张纸、一支笔、一点点时间,不需要耗费什么精力,不需要动用什么资源,我们的内心早已本自具足。
疗愈写作最大的特点是自由。
以前我们写下来的东西要给老师看、给领导看,要符合这种格式、那种规矩。这一次,我们可以完全自由地写作,把内心最真实的东西一股脑地倾泻出来。
一个简单又自由的东西,必然不可阻挡。写作就是这么一个简单又自由的东西。
即使身体封闭在窄小的空间里,我们的心情依然可以通过笔尖,去自由地呼吸;即使失去了好友的陪伴,我们依然可以找到一个24小时在线的陪伴者和倾听者;即使病毒的蔓延不听从人任何人的指挥,但是我们的心理健康仍旧可以自己决定。
现在,你是否愿意跟我们一起,拿起笔尝试一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