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睡眠,我们常常陷入的六个“误区”

雷新杯医生 发布于2021-10-03 10:13 阅读量6515

本文转载自重庆临江门医院精神心理

1、失眠≠失眠症


几乎每个人都曾有过失眠的经历,但并不是说你曾经失眠或者晚上睡不着觉了,就是患上失眠症了。


当失眠引起的症状维持两周以上,且一定影响到白天的社交活动时,可以称之为“失眠症”。这部分人群一定要尽早就医。


所以也不要因为一两次的失眠就给自己扣上失眠症的帽子,越是在意失眠,越容易引起精神紧张,这样更会导致晚上睡不好。


2、睡得时间长≠睡得好

睡眠这件事,并不是说睡得时间越长就说明睡得越好,睡得时间短就表示睡得不好。所以说,千万不能把睡眠时间长短作为睡眠质量是否好的判断标准。


这是因为每个人有个体差异,有些人可能睡6小时就能恢复体力,完成一天的活动,而有些人则可能需要8小时的睡眠才能从疲劳中恢复过来。所以判断睡眠质量,要看早上醒来后是不是体力、精力都得到了恢复,头脑是否有清醒的感觉,白天的工作是否有效率。


当上述这些都可以用“是”来肯定回答,那么就说明您获得了一个非常棒的睡眠质量。


3、打呼噜≠睡得好

很多人认为打呼噜的人睡得香,其实并非如此,打呼噜时出现的呼吸暂停可以导致身体各个器官缺氧。


4、睡眠可以补回来?NO!

有些人认为一天不睡不要紧,后面几天多睡会儿就可以补回来。


而有一句健康谚语:“一夜不睡,十日不醒。”意思是说一个晚上不睡觉,即使是睡上十日,也无法把一个晚上不睡的损失补回来,所以说睡眠是绝对补不回来的。


5、白天补觉就可以弥补晚上没睡好的后遗症?

其实,即使白天补觉,晚睡或者睡眠不足对身体的伤害依旧存在,因手机或游戏而晚睡的人,常延迟起床时间来补偿睡眠,会形成习惯性晚睡晚起的恶性循环。

6、完全相信睡眠手环?

不建议完全相信睡眠手环,目前市面上售卖的睡眠手环,虽然对判断入睡或醒来时间相对较为准确之外,其实对于睡眠状况分析结果存在很大误差,所以说,不要完全相信睡眠手环上的结果。如有必要还是建议去咨询专业医生。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