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手术史知多少?

屈洪波医生 发布于2025-06-21 16:23 阅读量292

本文转载自https://mp.weixin.qq.com/s/DJmuEOKJ7qYyFSl1v530zg


     看过达芬奇或国产手术机器人那段把机械臂深入到狭窄的瓶子里将葡萄皮剥开、把籽取出来后又把葡萄皮完美缝合的手术的读者大概会惊讶于机器人手术之神奇。不过与机器人手术这个更容易被注意到的事实相比,缝合葡萄皮的手术是典型的微创手术这一事实却很容易被人忽略,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实际是与传统手术不同的微创手术系统的典型代表。

      微创手术与传统开刀手术相比,是一个质的飞跃。虽然微创手术并不总是最好的选择,也有不少手术迄今无法通过微创来进行,但只要微创手术能够解决问题的地方,侵入性更小的手术形式对患者来说都是更好的选择。微创手术意味着更小的创伤、更小的风险和更快的恢复。至少在乳腺外科手术领域,我们在有记载的2500多年的历史中,看到了从单纯切除到微创手术的演变历史。在炎炎的夏日下,在繁复的日常工作中,偶尔放松下来阅读手术历史,内心是否也能感到一种治愈?

      2500年前,波斯王后阿托莎身患三期乳腺癌,饱受折磨,直到一名叫德摩西迪斯的希腊奴隶说服了她,为她切除了肿瘤1。据说阿托莎王后因此又活了一阵,并随后怂恿了其夫君——知名的波斯帝王大流士一世改变了波斯帝国扩张方向,引领西方早期历史进入决定性时刻。如果没有阿托莎的这次乳腺手术,西方的历史也将因此而改写。在人类历史的早期,并没有针对乳腺癌的有效治疗方法,通常就是简单的切除。在一份中世纪外科医生约翰尼斯史卡尔提特斯的手稿里还描述过一种采用火烧、酸蚀与皮带绑缚的乳房切除术。

        然而乳腺癌的复发令医生们倍感沮丧。在还没有乳腺癌分期概念的时代,医生们开始越来越倾向于彻底地清除整个器官,大概就是宁可错杀一千,不可放过一个的那种意思,而其中的集大成者是19世纪末知名的Halsted根治术的提出者——约翰霍普金斯医院的霍尔斯特德医生。霍尔斯特德创建的Halsted根治术不仅切除了包含肿瘤在内的全部乳腺,还会拓展到切除胸大肌、胸小肌以及腋窝淋巴结。根治术提升了乳腺癌患者的5年存活率,不过也残酷地破坏了妇女的完美体型,同时也影响了她们的家庭、择业、生活态度、心理健康等各个方面。

         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传统根治术并不意味着可以比局部手术或者放射疗法等带来更好的疗效。这些发现推动了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的发展。这改良根治术只需要切除全部乳腺以及皮肤、乳腺、乳头以及腋下淋巴结,免除了胸壁肌肉的切除。相较于传统乳腺癌根治术,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保留了更多正常的胸壁组织。

         随着放射治疗设备及技术的现代化以及术后化疗内分泌治疗、靶向治疗等技术的发展,上世纪80年代在改良根治术的基础上又发展出了保乳术。保乳术仅切除肿瘤所在的部分乳腺,尽可能保留正常乳腺组织。保乳手术后通常需要再给予放射治疗以消除可能存留于乳腺组织内的癌细胞。

          乳腺癌转移的早期部位为腋下淋巴结。此种情况下早期外科医生会通过腋窝淋巴结清扫来清扫掉腋下大部分的淋巴结2。不过淋巴结清扫带来了术后并发症比较多,比如术后伤口感染、皮肤感觉异常、淋巴水肿等。前哨淋巴结活检逐渐成为淋巴结清扫手术的替代品3。简单来说,如果乳腺癌转移的首站淋巴结没有癌细胞的话,就没有必要进行腋窝淋巴结清扫手术了。


       外科手术技术从来难以像互联网的世界一样快速迭代式地升级变化,套一句《二舅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里的话,不快进一万倍都没法看。在乳腺外科开放手术沿着简单切除、更大面积切除、更精细切除这条时间线演进的同时,在另一条时间线上,微创手术技术开始萌芽与发展。

        最早的乳腺微创手术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的瑞典。那里的医生们开始开展细针穿刺抽吸活检(FNB),用于通过微小的创口获取病理组织后进行进一步的疾病诊断。到了20世纪90年代,更为灵敏、更为准确的空芯针活检技术(CNB)开始发展。再到了1995年,真空辅助活检技术(VAB)问世,与细针穿刺抽吸活检还有空芯针活检技术相比,真空辅助活检技术最大的特点是配备有一台独立的由程序系统控制的主机与真空泵来提供动力与持续负压,因而能够取到更饱满、更精准地组织样本。此外,VAB技术不仅可以用于乳腺疾病的微创诊断,还能用于有手术指征的乳房良性病灶切除4

        一项从1998年1月到2019年5月持续了11年,覆盖3966名患者的实验比对了细针穿刺抽吸活检、空芯针活检以及真空辅助活检三种技术,结论表明了真空辅助活检技术拥有更为准确的诊断率,能够一次性获得大量的病理组织,创口小,且不影响后续手术通路和患者的预后5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