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骨转移“悄悄”发生---“三级预防”很关键(二)!

屈洪波医生 发布于2024-05-30 20:22 阅读量5489

本文由屈洪波原创

乳腺癌骨转移的”三级预防”



1、一级预防:做好预防措施

绝经后的乳腺癌患者,积极做好预防措施,例如定期复查,定期监测骨密度,尽量避免骨转移的发生。


2、二级预防:及早发现骨转移,尽早干预

出现了骨转移后要尽早发现,由于非常轻微的骨转移,或者单个骨转移病灶可能非常隐蔽,这时可以通过监测体内碱性磷酸酶是否异常升高,或者通过全身骨ECT扫描来发现早期病变。如果经过影像学证实,发现患者的确出现了成骨性或者溶骨性病变,判断患者已经发生骨转移,那么就必须开展标准、规范的对症治疗。


3、三级预防:延长患者生命

如果病人由于骨转移出现严重症状,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可考虑相应的全身抗肿瘤治疗、止痛治疗等综合措施,延长患者生命、减轻病人的痛苦,改善生活质量。


4、除了三级预防外,也可以在医生的建议下使用双膦酸盐药物进行早期干预,多个临床实验结果显示,对于绝经后的乳腺癌患者,使用双膦酸盐能够降低乳腺癌骨转移的发生率,还有助于降低患者的死亡率。


《恶性肿瘤骨转移及骨相关疾病临床诊疗专家共识》,乳腺癌骨转移的发生率在 65%-75%。而骨转移所致的骨痛、病理性骨折、高钙血症、脊髓压迫等骨相关事件(SREs)则是影响患者生存质量的重要原因之一。


临床中,常利用一些骨改良药物来防治骨丢失,比如双膦酸盐类药物(如临床上广泛使用的唑来膦酸)治疗,这类药物对骨丢失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能有效降低骨相关事件(SREs)的发生率。


此外,大量的回顾性临床研究和临床应用表明,唑来膦酸对乳腺癌患者起到积极的辅助作用。最新发布的《乳腺癌骨健康全周期规范化管理指南(2023年版)》中,首次强调了乳腺癌辅助治疗中使用唑来膦酸的抗肿瘤作用。唑来膦酸的作用不仅限于破骨细胞,已有研究证实,唑来膦酸对肿瘤细胞同样具有促进凋亡、抑制增殖的作用,且唑来膦酸的抗肿瘤作用也有相应的循证医学证据。

《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诊治指南与规范(2021版)》中也提到 ,在乳腺癌术后标准放疗、化疗、内分泌治疗基础上,加用唑来膦酸等双膦酸盐的治疗,对于绝经后女性可显著降低复发转移,远处转移和骨转移风险,且显著降低乳腺癌相关死亡风险。


《乳腺癌骨健康全周期规范化管理指南(2023年版)》建议唑来膦酸的治疗越早越好,即在术后3个月内或辅助化疗结束2个月内开始使用唑来膦酸。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