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消化道反应
主要见于口服双膦酸盐类药物,如恶心、呕吐、反酸、纳差、消化不良、上腹疼痛、轻度腹泻、上腹不适等症状,是因药物对消化道黏膜的刺激引起的,反应程度有剂量依赖性和接触时间依赖性,多发生于高剂量、长疗程持续治疗中者。
建 议:
1、空腹服用,用200-300ml白水送服,服药后30min内避免平卧,应保持直立体位(站立或坐立);
2、避免选择高剂量服用;
3、 出现消化道不良反应后,对症治疗如胃、食管黏膜保护剂及加强胃排空等;
4、 对症治疗后若仍不能缓解或减轻,可改用静脉注射制剂。
口服双膦酸盐类药物可能会引起食管黏膜损伤和胃十二指肠溃疡,与非甾体类抗炎药物(NSAIDs)、抗血栓药物同用会加重黏膜损伤。慎用于活动性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返流性食管炎者、功能性食管活动障碍者。禁用于致食管排空延迟的食管异常(狭窄或迟缓不能)、不能站立或坐直至少30min者。
(二)急性期反应
多出现在使用含氮双膦酸盐类药物,其通过抑制甲羟戊酸途径促使炎症反应代谢产物积累,激活T细胞产生致炎细胞因子,进而致急性期反应,呈剂量依赖性,主要发生于首次使用,多在用药3d内明显缓解。临床表现为骨痛、发热、疲乏、心神不宁、寒战、关节痛及肌痛等流感样症状。静脉用双膦酸盐类药物时急性期反应发生率由高到低依次为:唑来膦酸、帕米膦酸二钠和伊班膦酸钠。
建议:症状明显者可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物(NSAIDs)或其他解热镇痛药物对症治疗。
(三)肾脏反应
双膦酸盐类药物可致肾功能受损,唑来膦酸报道最多,大多数为1级-2级且有可逆性,可能机制为其对金属离子有强吸引力(包括钙离子),可形成可溶或不可溶的复合物和聚合体,特别是大剂量药物被快速输注时(一般指时间≤15min),进而被阻滞在肾内并致肾损伤。发生肾受损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65岁、合并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物(NSAIDs)、糖尿病、多发性骨髓瘤、接受含顺铂方案治疗者等,当血清肌酐清除率<60mL/min发生急性肾功能不全的风险增加,发生率与双膦酸盐类药物的种类、间歇期长短、使用持续时间、使用途径及合并用药有关。
建议:使用前评估肾脏功能,包括既往肾脏疾病、是否合并使用肾损害的药物及血清肌酐检查;肾功能异常者,慎用或酌情减少药物剂量;定期检测血清肌酐,至少每3个月1次;出现肌酐清除率下降时应根据下降程度调剂量;肾功能损害者慎用,肌酐清除率<35ml/ min者禁用;尽可能水化,静脉输注唑来膦酸的时间应不少于15min,伊班膦酸钠静脉输注时间不少于2h。
正确使用双膦酸盐,其利大于弊,明显降低骨质疏松及骨折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