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读懂:乳腺癌内分泌治疗

屈洪波医生 发布于2023-01-31 11:33 阅读量6010

本文由屈洪波原创


         乳腺癌已经超过肺癌成为女性第一大恶性肿瘤,且发病呈现年轻化趋势。乳腺癌不同于其他恶性肿瘤,除了手术、放疗、化疗,靶向治疗之外,内分泌治疗在乳腺癌的治疗当中也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接下来让我娓娓道来有关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的相关知识。


Q1:何为乳腺癌内分泌治疗

      很多患友只知道自己要进行“内分泌治疗”,也听说过ER与PR指标,但是并不知道何为内分泌治疗及这两个指标究竟是啥?

       乳腺是一个受到雌激素(estrogen receptor,ER)和孕激素(progesterone receptor,PR)调控的器官,如月经期间的乳房胀痛、怀孕期间的乳房发育等等,同样乳腺癌发生、发展也依赖于性激素调控。临床上通过药物阻断性激素对乳腺癌具有治疗作用,达到抑制肿瘤细胞生长目的就叫做“内分泌治疗”。



Q2: 乳腺癌分子分型包括哪些?

     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与乳腺癌另一个重要指标HER-2(C-erbB-2)以及衡量乳腺癌恶性程度指标之一的Ki67将乳腺癌分成了以下四种类型:Luminal A型、Luminal B型、HER-2过表达型和三阴型。

      其中Luminal A型和部分Luminal B型需要接受内分泌治疗,且需要接受内分泌治疗的病人数量多、治疗周期长、副作用小,因此需要引起大家的重视。



Q3:临床上常用的内分泌药物及作用机制

1. 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与雌激素竞争激素受体

1)ER阻滞剂:也称“抗雌激素药物”、代表药物:他莫昔芬(三苯氧胺)、托瑞米芬;这一类药物与雌激素结构比较类似,可以竞争性地与雌激素受体结合,从而使真正雌激素无法与受体结合,从而达到阻止雌激素诱导的癌细胞DNA的合成及增殖的目的。

2) ER调节剂:代表药物氟维司群,这一类药物可以下调雌激素受体,使雌激素无法作用于细胞、无法刺激肿瘤细胞生长。氟维司群用于抗雌激素治疗后无效、病情进展或转移的病人。

2. 芳香化酶抑制剂——抑制雄激素向雌激素的转换,降低雌激素水平

人体内的雌激素(主要是雌二醇)是由雄激素在“芳香化酶”的作用下转变而来的,而芳香化酶抑制剂可以打断这一转化过程,从而降低体内雌激素水平。

芳香化酶抑制的代表药物有甾体类的来曲唑、阿那曲唑和非甾体类的依西美坦。

3. 黄体生成素释放激素类似物——又称卵巢去势药物

黄体生成素释放激素(LH-RH)类似物,作用于腺垂体,通过减少“促黄体素”和“促卵泡刺激素”的调控途径来降低雌激素水平。用于绝经前的患者,可达到与手术切除卵巢相同的激素水平,大多数患者在停止此类药物后卵巢功能可以恢复,一些患者还可以继续生育。代表药物有戈舍瑞林和亮丙瑞林。



Q4、内分泌治疗需要注意哪些方面?

    由于乳腺癌内分泌药物种类繁多,每种药物的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不一而足,下面对内分泌治疗的一些常见问题做概括性的总结。

1) 内分泌治疗的用药时机:大多数内分泌治疗在手术和化疗之后,少部分患者可在手术前使用,但一般不与化疗同时使用,可以与放疗及靶向治疗同时使用。

2) 内分泌治疗的维持时间:不同患者维持时间不尽相同,有许多Luminal A型患者需要维持五年甚至十年的治疗时长,如果在内分泌治疗期间有生育要求,则需要至少暂停内分泌治疗6个月。

3) 内分泌治疗的常见副作用:内分泌治疗药物不同副反应也不尽相同,但常见的副反应有潮热、烦闷、骨质疏松症等不良反应,潮热、烦闷一些患者在服用一段时间药物后可逐渐耐受,若潮热等反应明显影响生活质量可考虑换药;骨质疏松症可服用以钙尔奇为代表的钙补充剂;

4) 饮食方面的注意事项:有部分观念认为豆浆等豆制品中含有的植物激素可能会影响内分泌治疗的疗效,但此观念并未获得医学界的广泛认同;但是过度肥胖和高血糖往往会被视为乳腺癌的不良预后因素,因此维持健康饮食、适度锻炼对患者机体恢复很有必要。


医生简介:屈洪波  副主任医师

深圳市医学会甲状腺乳腺外科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康复医学委员会肿瘤修复重建专业委员会委员

湖南省健康管理学会乳腺甲状腺健康管理专业委员会委员

湖南省预防医学会乳腺疾病防治专业委员会委员    

目前主持市科技局课题1项,参与国家及省级课题3项。以第一作者发表中英文论著30篇,包括中华牌文章8篇,SCI 4篇,最高影响因子9.8分,参与翻译乳房重建论著1本。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