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是常见的消化道疾病,全球约有10% - 20%的成年人存在胆囊结石,我国的胆囊结石发病率略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约2.3% - 6.5%。根据七普的数据推算,我国胆囊结石的患者约3.2千万-9.1千万。
啥?有那么多?
A: 确实是这样,其实大部分的胆囊结石不会出现明显的症状,所以很多人并不知道自己得了胆囊结石。
但是约20%的人就没有那么幸运啦,他/她们会出现胆绞痛、腹胀、嗳气、呃逆等症状,还容易被误诊为“胃病”。
胆囊结石这么常见
那你有没有想过胆囊结石是如何形成的呢?
有哪些因素会让我们的胆囊产生结石呢?
这个故事,我们要从胆汁讲起!胆汁是肝脏分泌的金黄色液体,它是由胆盐、胆色素、胆固醇、卵磷脂、钾、钠、钙等组成。胆汁会对我们吃的脂肪进行乳化。
(PS:它的工作原理很像刷碗的洗洁精)
而胆囊就在我们肝脏的正下方,是一个梨形的“水库”,长度约7-11cm,宽约2.5cm。
胆汁通过小的导管从肝脏排出,通过胆囊管进入到胆囊中。当脂肪进入到十二指肠时,我们身体中的激素,如胆囊收缩素等,就会下达命令,让我们的胆囊开始收缩,将胆汁释放到十二指肠中,进而分解消化脂肪。
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有些“不和谐”的因素,会让胆汁中的成分聚集、结晶成“小颗粒”,这些“小颗粒”逐渐变大,就形成了胆囊结石。
1、遗传因素
2、代谢综合征相关的因素 (多多运动,控制体重)
• 肥胖
• 缺乏运动
• 胰岛素抵抗和糖尿病
• 非酒精性脂肪肝
3、饮食因素:
• 高热量饮食
• 高碳水化合物饮食
• 高血糖负荷
• 纤维摄入量过少 (多吃蔬菜)
• 高血红素铁摄入 (少吃大鱼大肉)
4、导致胆囊动力不足的因素
• 长期禁食,尤其是不吃早餐,我们的胆囊储存了一天的胆汁,没有食物的刺激,无法排出,一直淤积在胆囊中,逐渐形成了结石
• 减肥迅速减轻或行减重手术
• 增重、减重不断循环
• 长期全胃肠外营养
• 脊髓损伤
• 胃切除术后
5、增加肝肠胆红素循环的因素
• 肝硬化
• 克罗恩病
• 回肠切除术
6、药物因素
• 糖皮质激素
• 奥曲肽
• 贝特类降脂药
• 钙调磷酸酶抑制剂
有规律地进食:按时进餐是预防结石的最好办法,尤其是早餐。因为早餐与上次晚餐间隔时间最长,肝脏经过一晚的合成分泌了大量胆汁,这些胆汁会储存于胆囊中,胆囊粘膜吸收水分使胆汁变浓,胆固醇/卵磷脂大泡容易形成,胆汁的粘稠度增加,易形成胆泥。因此,按时进餐能够促使胆囊收缩,及时排空胆囊,防止结石的形成。
合理的饮食结构:日常生活中应避免进食过多的高蛋白、高脂肪、高热量的食物。适当食用纤维素丰富的饮食,以改善胆固醇的排泄,防止结石的形成。不要“无肉不欢”,要保证新鲜蔬菜、水果的供给,做到合理搭配。
适当运动:平时应结合自身的健康状况及喜好,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
定期体检:当然并不是做到以上就可以百分之百的预防胆囊结石的发生,对于家族中有胆结石的人群,除了注意合理饮食外,还需要定期体检,及早发现胆结石,防患于未然。
A: 很遗憾,胆囊结石和泌尿系统的结石不同,没有特殊的药物可以溶石,也不能通过类似“多喝水”,“多跳绳”等方式排出体外。
此外,胆囊结石的成分与泌尿系统结石不同,也无法通过超声波来体外碎石。手术是胆囊结石的唯一治愈方式。
在临床上,通常会有患者朋友想通过保胆取石手术来实现既治愈疾病,又保留胆囊这个器官。
A: 有一部分胆囊结石病人,胆囊因为反复的炎症刺激,已经失去了收缩功能,这样的胆囊已经失去了功能,即使保留,也无法行使胆囊该有的功能了,这部分病人也是保胆取石的禁忌人群。
A: 对于这部分人群,保胆取石在短期确实解决了腹痛等症状,但是并未消除胆囊结石形成的原因。
A: 无论何种病因,最终都是导致胆囊的内环境发生了变化,任何影响胆固醇与胆汁酸浓度比例改变和造成胆汁淤滞的因素都能导致结石形成。
如果单纯取走了石头,并不能改变胆囊的内环境。也就意味着,保胆取石的病人需要面对术后的结石复发,需要再次手术的问题。
同时,手术造成的粘膜缝合、出血,结石残留及全身因素和遗传因素,特别是多发结石即使是彻底去除了结石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胆囊结石复发的问题。
有文献报道,保胆取石5年内复发的机率在40%以上,一旦复发,病人面临着要再次手术,即使是内镜微创取石,反复手术也容易造成胆道损伤。
有基于此,诊疗指南不推荐行保胆取石术。
今天的科普到此结束,祝大家吃好喝好胆囊好,无忧无虑无结石。
原创:张广权 医生
部分图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